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政策法规
《现代煤化工“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发布
作者:CCIIN 来源: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浏览次数:3630次 更新时间:2019-07-29

       近日,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撰写的《现代煤化工“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执行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进步显著,技术和工程化水平国际领先,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现代煤化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一段时间的示范过程,“十三五”后期还将面临巨大的煤控压力及一些突出问题的制约,但机遇大于挑战,潜力大于问题,未来我国将致力于控制现代煤化工煤炭消费总量,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前景可期。




       现代煤化工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代煤化工,又称煤炭深加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油、气等清洁燃料和各种基础化工原材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油煤共炼等模式。经过长期攻关,我国新型煤化工在科技装备、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产业示范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广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初,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了 《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科学规范发展。


       5月7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最新报告——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撰写的《现代煤化工“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执行报告指出,我国现代煤化工在“十三五”前期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实现整体突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7年,现代煤化工共转化煤炭7428.8万吨,约占全年煤炭消费总量的1.96%,较“十三五”初期增加耗煤量2890.8万吨。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煤化工事业部副主任杨芊介绍,截至2017年,全国共形成煤制油企业8家、煤制天然气企业4家、煤制烯烃企业20家、煤制乙二醇企业15家。通过示范项目的不断攻关,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大型煤气化、加氢液化、低温费托合成和甲醇制烯烃等工艺技术。      

       “十三五”以来,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运行水平稳步提升,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原料煤耗、新鲜水耗总体达到《规划》基准值,多数达到先进值。例如,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吨产品水耗已从设计值10吨降至5.82吨,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吨产品水耗已从设计值15吨降至6.5吨;兖矿未来能源煤间接液化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上升为45.9%,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能源转化效率超过54.4%。据各示范项目反映,随着技术进步和项目升级运行,相关指标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示范项目将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


       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了解到,随着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政策深入实施、“煤改气”“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将为新型煤化工产业焕发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也将给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机遇。特别是我国新型煤化工领域自主创新活跃度高,技术升级换代进度加快,新一代的煤气化、液化、热解、合成等关键技术不断涌现,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热解—气化一体化等革命性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将为产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报告指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按照2017年颁布的《规划》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为指导,理性发展,通过示范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工艺技术,加强不同技术间耦合集成,大幅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在示范取得成功后,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许可、运输便捷的地区,生态环境、水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适度统筹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特别是2015年以来,部分领域投资过热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与此同时,报告对现代煤化工后期进展作了展望。一是“十三五”后期产业规模及生产负荷仍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为主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均打通了工艺流程,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二是“十三五”后期示范项目将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通过优化工艺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示范项目运行将不断趋于成熟。三是“十三五”后期示范项目能耗、水耗和“三废”排放还有下降空间。先进节水技术、最大化使用空冷设备,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消雾型冷却塔、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废水“零排放”、废渣综合治理、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四是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大型气化炉开始出口。



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现代煤化工发展


       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趋缓,高耗能产业不断压减,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

       杨芊指出,国内汽油、柴油需求量已呈总体下滑趋势,加之进口能源供应宽松等局面,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将受到一定抑制。

       报告认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仍处于示范发展阶段,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建和新建项目带来潜在煤耗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油气价格不稳定因素增多,预计2019年煤制油产能保持不变,煤制气新投产项目1个,新增产能13.3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新投产项目6个,新增产能34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新投产项目8个,新增产能142万吨/年。若项目全部达产,到2020年将新增耗煤量3000万吨以上,为现代煤化工的煤控增加更多压力。

       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产能分别达到1206万吨和90亿立方米,其中煤制油低于《规划》的1300万吨/年目标。报告指出,相关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低油价下项目的经济性较差、受制于输气管网垄断、项目配套的煤炭资源无法充分保障等。此外,现代煤化工还面临着新能源替代和碳排放约束加强的挑战。简言之,煤化工项目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制约其发展。“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均将面临石化产品巨大的供应压力,我国东南沿海新建大炼厂产能集中释放,将加剧煤化工市场的竞争。



       控制现代煤化工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现代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费总量,既可以推动煤化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是控制碳排放强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十三五’后期和‘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将面临巨大的煤控压力。”杨芊认为,投资多元化、产能集中释放、负荷提升,潜在的煤制乙醇、煤制芳烃和煤制氢气等产能将加大现代煤化工的煤炭消耗转化量。控制现代煤化工的规模,就是控制现代煤化工的煤炭消耗量。对此,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现代煤化工煤控约束。在国家已经公布的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重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省份,关停小危、落后企业,淘汰“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持续营造健康的煤化工市场环境。“十三五”期间形成能源金三角煤炭深度转化基地、新疆煤基燃料外输基地、蒙东褐煤高效利用基地、云贵煤基燃料替代基地以及其他煤化工基地,未来发展一定要坚持量水而行、清洁高效转化、示范先行、科学合理布局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对煤炭资源没有落实、赢利性差、无法解决环境容量约束指标、生产过剩的煤化工企业和产业,应进一步加紧煤控,压缩煤炭指标。

       二是加快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引导部分煤制燃料企业向煤制化学品转变。以煤制气为主、并最终入网的企业,面临严重亏损局面,应尽早调整工业转产煤制化学品或出台扶持政策,防止国有资产变为无效投资。煤制油企业应更多的调整产品,严控新增产能,避免高昂消费税的产品。面对国家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技术升级任务,煤制油气的生产装置技术,以稳定运行为主;同时加快大型合成器甲烷化工艺自主研发工作;进一步加强煤制烯烃的下游产品开发、完善煤制乙二醇的催化剂技术及工艺。

       三是谨防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投资过热,产品同质化竞争。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投资,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巩固煤制化学品行业产能平稳健康增长,促进装置开工率向合理区间聚集,提升行业经济效益,优化煤制化学品的布局。在产业布局上,要根据煤炭资源储量、煤炭品种、水资源量来完成煤化工的项目布局,而在煤炭净调入省份、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禁止新建煤化工项目。

       四是着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制定绿色标准,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绿色园区,践行责任关怀,创造行业发展需要的和谐环境,更多支持市场短缺的先进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投资,为石化市场形成良性补充。结合现在的环保压力,现代煤化工应催生更加严格的排放要求、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政策与法规建设也是“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是重视新技术发展,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利用现代煤化工企业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重整生产化学品的新技术初见端倪,如二氧化碳制甲醇、二氧化碳一步法制烯烃、二氧化碳一步法制乙二醇已取得一定成果,即将进行中试和工业化试验,可能是未来温室气体综合利用的潜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