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作出部署,提出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地膜减量增效,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废弃物治理、利用。元旦前夕,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行动计划》既能促进相关化工行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农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化工环保提供了发展机遇。
农资新产品助力减量化
“化肥在带来粮食增产的同时,也成为土壤污染的元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坦言,我国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过量施肥不仅会造成大量氨排放,还会使土地板结,土壤中矿物质被过度攫取,农作物品质降低。
基于此,在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陕西省农资行业协会会长康满红告诉记者,要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一要采用先进的种植理念,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二要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绿色高效新技术;三要研发高效缓控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先进的施肥施药机械,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化,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可降解农膜消除白色污染
农用塑料薄膜在保温增温、减少水分流失、促进作物发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膜使用量大幅增加,仅2017年地膜用量达152万吨。而农膜绝大部分的原料为聚乙烯,残留土壤难以降解回收,导致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作物减产等。
《行动计划》提出,在重点用膜地区整县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推广地膜减量增效技术。完善废旧地膜等回收处理制度,试点“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加大研发力度,争取在降解地膜应用配套技术、高强度地膜替代产品、地膜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普通地膜使用后,一部分破碎的地膜无法清理而留在土壤中,残存的地膜不能腐烂分解,年复一年越积越多。不仅对田间管理造成困难,而且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通透性变差,使农作物减产。”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成涛对记者说,《行动计划》的提出将为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2017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产能60万~80万吨,其中淀粉基塑料20万吨、植物纤维基塑料20万吨、聚乳酸(PLA)12万吨,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番。而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较少,总产能约30万吨,而且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大部分依赖进口。
近年来,国内一些科研单位、企业加大生物降解塑料研发攻关,为白色污染提供解决方案。
据李成涛介绍,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研发了生物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2014年已完成地膜中试,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90天后地膜降解60%,8~9个月可完全降解。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降解聚酯树脂及其合金、生物降解淀粉/聚酯材料、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及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专用料系列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成功开发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聚碳酸丙烯酯(PPC)并实现量产。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也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塑料。
业内专家表示,用这些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地膜,有望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助力《行动计划》中目标的实现。
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吸引第三方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统筹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加强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这无疑也将为化工环保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南京林业大学自主研发的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多联产炭、热、肥技术,在发电同时还产生生物质炭、热能和肥料,实现秸秆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碳减排,可实现零成本供热,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南京林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生物质气(液)化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周建斌告诉记者,该技术正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可替代煤、天然气或者生物质直接燃烧的锅炉,产生的蒸汽可供应需要热能的食品、药品、化工等企业。
西安联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成功城乡生活垃圾湿法分离全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将垃圾中的淀粉及糖类物质通过厌氧生物发酵快速转化为酒精,产生的酒糟制成活性营养土,油脂类物质转化为生物柴油;有机废弃物中的伴生物,则通过分别产出塑料颗粒、环保建材、再生资源。资源利用率达98%以上,实现垃圾全资源综合清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