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碳氢项目
二氧化碳化工原料化路径分析及其产业化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1475次 更新时间:2023-04-07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教授韩一帆做了《二氧化碳化工原料化路径分析及其产业化》的产学研案例分享。

韩一帆指出,二氧化碳(CO)是温室效应气体之一,更是一种重要的未来碳资源。随着对排放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逐步普及,国内排放碳资源化利用市场产值有望超万亿元。“双碳”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利用(CCUS)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即将“化石碳”转化为“化学碳”是未来“零碳化工”发展的必然途径。

目前化学工业中较为成熟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有以下几种:(1)二氧化碳与氨气反应合成尿素。该过程不需要催化剂,全球每年转化约1.6亿吨二氧化碳。但在尿素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最终以分子形式重新扩散到大气中,故该过程不具备减碳功能。(2)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杨酸,全球每年市场约10万吨,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属于典型的负碳化工过程。(3)环烷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环碳酸酯,全球市场约8万吨,可消耗4万吨二氧化碳,由于该反应涉及高温高压,生产过程释放二氧化碳,需要发展温和反应催化剂。除此之外,在合成气制甲醇生产过程中,需添加1-2%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按照我国年生产1亿吨甲醇计算,该过程转化约100~200万吨二氧化碳。

目前,正在开发阶段的二氧化碳资源化生产化学品技术,主要包括生产甲醇、甲酸、二甲醚、烯烃、高碳醇、液体燃料等,而这些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皆需H₂作为原料。目前,化工领域H₂的来源除了煤化工过程中以煤和水生产合成气(CO+HO)的方法外,还来源于石油气炼化裂化、氨分解、氯碱工业以及甲醇重整及炼焦炉废气(焦炉气中H₂成分占55%-60%)等。国内绿氢生产(电解水)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本有望在中短期内达到与煤制氢等同的水平。

直链α-烯烃是合成工业基础油、表面活性剂、高级润滑油等的基础原料,国内年市场需求达千亿水平。其生产技术与产能主要被CPChemShellSasolINEOS等国外大型企业掌控,国内产能仅占约1.5%。目前成熟的直链α-烯烃生产技术有蜡裂解法、石化生产中C₄分离、乙烯齐聚、选择性聚合、煤化工费托合成法等。80%直链烯烃是通过乙烯齐聚工艺生产,其次为费托合成法。本团队创新性地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通过对其催化加氢直接合成直链α-烯烃。该反应路径不仅可以通过产品的碳沉积,即化学固碳,大幅实现碳回收,同时创新直链α-烯烃生产新路线,为实现“碳中和”及经济“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开创了二氧化碳利用→氢能转化→化学储能→高端产品生产的颠覆性路线。

业内针对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高经济附加值的直链α-烯烃工艺的催化剂制备及其相关技术高度保密,且未有建成的大规模工业装置报道。目前,国外文献报道复合型Fe-Zn-KFe-Zr-K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直接催化加氢生成低碳烯烃 (C₄以下);在二氧化碳转化率为51%~55%时,C~C₄烯烃的总选择性可达53%,达到低碳烯烃的ASF分布极限。

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与中石化洛阳设计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α-烯烃创新路线,共申请54项发明专利,已授权19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出的新型复合型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转化率为40%情况下,达到约90%C~C₂₀烯烃选择性,且已持续稳定运行2000小时。实现了工业催化剂工程化制备、千吨级工业流程设计、产品分离技术、工业污染排放控制、能源系统优化等相关技术积累。根据工程进度,从中试研究、工艺包放大、工业示范装置搭建、工业生产装置试车运行、国内外技术推广等,可以预见实现现有直链α-烯烃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需要4-9年时间,即2025-2030年。

预期经济效益:直链α-烯烃年市场需求近500万吨,1000亿元左右市场,目前90%直链α-烯烃依然依赖进口,C₈以上的高碳α-烯烃几乎完全需要进口。本技术旨在实现直链α-烯烃国产化,预期经济效益巨大(平均吨价2万元以上)

预期引起产业变革:目前成熟的直链α-烯烃生产技术均以石油和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且量产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本技术所需原料仅为二氧化碳和H₂,同时从催化剂生产到催化加氢,直至产品提纯,全流程实现国产化,对摆脱相关产品的国际化依赖、改变全球直链α-烯烃产品供应格局和产能分布,以及下游产业的开拓都将引起颠覆性变革。

 

预期引起商业模式变革:本技术从原料端的碳减排到直链α-烯烃生产,延伸到下游产业拓展,可实现多种盈利模式,开拓多渠道盈利空间,培养新型产业生态。创新技术的研发与

 

实施,极有望成为不依赖于化石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零碳化工”的典型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