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安徽淮北市发布《关于加快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作者:张丰予 来源:久泰集团 浏览次数:1479次 更新时间:2019-07-23

       【政策方案】关于加快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新型煤化工基地进行调研,以进一步摸清现状、理清思路、推动发展。

       一、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历程和现状

回顾新型煤化工基地14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启动阶段(2005年—2009年):2005年,省政府批准将煤焦化项目列为“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淮矿集团开工建设临涣焦化、临涣中利电厂、临涣水务等一批项目。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向省政府申报建设临涣工业园。

       二是蓄势阶段(2010年—2015年):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工业园区;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淮北临涣工业园发展的决定》(淮发〔2011〕4号),为工业园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2012年3月,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涣工业园为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2015年4月,正式更名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

       三是加速阶段(2016年至今):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新型煤化工基地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延伸、创新动能培育、质量效益提升,全力打造碳基千亿板块,掀起了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的新高潮,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其间多次被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评为“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

目前,基地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运营企业11家,包括“一个亚洲最大、三个国内最大”,即:亚洲最大的临涣选煤厂;国内最大的独立焦化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煤矸石发电临涣中利电厂、煤矸石建材加工基地。2018年,新型煤化工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0%;销售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17%,已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S203煤化工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基地北环路、临白路园区段、创新路一期、淮兴路、淮仁路等11公里的路网完工,铁路运输专用线、韩村港口建设加快进行,对外交通更加便捷;淮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工业用水得到有力保障;安置房一期(马店幸福家园)、企业孵化器、基地北路亮化及路牙石改造工程、产业大道工程、孟沟景观治理工程已全部竣工,基地形象得到提升。

       二是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深耕苏、鲁、沪、浙等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活动。与中石化联合会、上海市化工协会、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天津大学等协会院所建立互惠发展机制。完善入园企业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2018年以来,百万吨碳基新材料、优耐德引发剂、天成新材料、欧励隆特种炭黑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环境友好型项目纷纷落地。目前,重点在谈招商引资项目4个,总投资98.2亿元,包括中信国安集团芳烃及轻烃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山东3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旭阳集团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无锡晶海氨基酸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磋商跟进。

       三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地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30.2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近期将陆续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75.6亿元,目前正在办理安评、环评、能评等前期手续,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200亿元。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拉开序幕、掀起热潮,2020年总产值将突破300亿元,争取达到500亿元。

四是产业升级蓄势待发。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入驻,特别是50万吨甲醇项目作为碳基新材料项目的起点,将为下游产业提供源头支撑,推动煤炭产品由工业燃料向化工原料转变,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将煤炭“吃干榨净”、链条“做精做深”、产业“破茧成蝶”,基地的集聚效应、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二、主要制约因素

       新型煤化工基地历经“十年磨一剑”,迎来了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势头良好,质量提升,在全国、全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要清醒看到,其总体水平与国内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制约煤化工基地转型升级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规模体量还不够大,大项目、龙头项目偏少。从全国维度看,新型煤化工基地与宁夏宁东、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区、惠州大亚湾化工区等千亿规模的国家现代化工产业示范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中度和质量效益均存在一定差距。从全省维度看,淮南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进煤化工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一期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即将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其煤化工基地的发展规模。安庆市高新区(原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石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2018年全区产值近千亿元,其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300亿元。从全市维度看,新型煤化工基地10个在建项目中仅天成新材料、卓润已二酸与已内酯2个项目投资额超5亿元,2019年12个新开工项目超5亿元以上项目6个,其中5-10亿元项目4个,11-20亿元项目2个。总体而言,项目体量还不够大,牵动性还不够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一是综合管廊建设进度不理想。综合管廊是为煤化工基地提供综合服务、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煤化工基地,必须要有完善的综合管廊。目前,煤化工基地综合管廊因两次流标,导致建设进度相对滞后,造成部分项目投产时间延后。如安徽天成新材料项目原计划2019年3月主体工程完工,6月设备安装完成并进行试生产,但由于综合管廊无法如期完工、中利电厂暂时无法供气等原因,企业投产时间也相应延迟。二是重要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重要配套类项目与产业类项目建设进度不同步,基地10个在建产业类项目中有6个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试生产,但环保应急排水项目11月才完工,危化品物流园、综合服务中心、消防站今年年底完工,苏伊士固废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三是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基地距市区50公里,周边均为农村地区,生活服务、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基地工作人员生活品质,进而降低基地招工吸引力。

       (三)生产要素制约较为明显。“人”的方面,在走访调研中,部分企业向调研组反映了招工难问题,尽管基地管委会采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网络招聘平台、召开用工发布会等多种办法,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基地企业由于所有制性质、效益等差异,导致工资标准不同,出现少数国有企业工人向民营企业流动的现象,用工稳定性也在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地”的方面,由于拆迁扫尾、建设用地规模倒挂、拆旧区项目未能及时验收等问题,可能影响部分建设项目正常开工。基地目前已没有土地指标,新增项目预计占地2500亩,存在指标缺口。“水”的方面,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增长迅速,地下水超采,供水安全受到影响,供水企业供应的工业用水价格相对偏高。目前初步预计基地在建项目和招商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日需水8.2万吨,占日最大供水能力的1/3以上,基地准备上马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项目会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与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产生矛盾。“能”的方面,由于入驻企业增加,新增能耗陆续释放,预计新增总量将达到近200万吨标准煤,其中50万吨甲醇项目能耗为76.8万吨标准煤欧励隆项目能耗为24万吨标准煤、旭阳集团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能耗为16万吨标准煤、安徽泰宏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列项目能耗15万吨标煤。“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为87万吨标准煤,仅平山电厂135万千瓦国家示范项目能耗就达到92万吨标准煤,省下达我市的增量指标不足以支撑基地项目建设,能耗压力巨大。“钱”的方面,2018年煤化工基地财政支出9亿元,今年市财政拨付资金3亿元,自筹资金2亿元,随着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资金较为紧张。

       (四)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基地内已初步形成煤化工产业链:由临涣选煤厂入洗周边矿井生产的原煤,产出的精煤产品供应到临涣焦化厂作为原料,副产品煤泥、中煤、矸石输送至中利电厂作为发电燃料,新宇新型建材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烧结砖,临涣焦化厂产出粗苯输送至卓泰化工生产三苯等化工产品。但是基地生产的甲醇、硫铵、苯类、煤焦油等均属于初级基础化工原料,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链耦合和延伸性不强,集群效应不足,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基地煤化工尚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下游高端技术产品缺乏。此外,市场上化工原料价格波动大,企业利润不稳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五)环保、安全还存在薄弱环节。煤化工产业工艺流程多且复杂,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高,容易产生大量工业“三废”。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标准日益严格,基地必须达到“零排放”目标,否则环评难以通过。当前,基地浓盐水处理和固废处理项目尚未投入使用,“三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存在出现环境风险的隐患。基地内化工生产装置多,危险物流贮存量大,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多,企业生产和使用的有易燃易爆物质,还有一定数量原料属于有毒物质。当前,基地内安全监管、消防、交通安全管理等力量与基地迅速发展的态势还不完全适应。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新型煤化工基地承载着我市转型崛起的希望,是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主引擎,蕴藏着跨越赶超的巨大潜能,必须拓宽视野、对标一流、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下大力气加快规划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探索碳基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路径,培育千亿碳基化工新材料产业板块,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争创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面临的机遇。国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煤炭资源的经济替代性上升,对以煤为资源的煤化工行业带来重大利好,以煤化工为龙头的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省政府将我市煤化工基地列为全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已引起省级层面关注,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由于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受限,特别是受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影响,长三角化工产业开始转型,大量化工企业准备往中西部转移,而我市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营商环境、配套服务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承接优势。

       面临的挑战。放眼国内,内蒙、山西、宁夏等地能源化工产业起步较早、已形成一定规模,诸如鄂尔多斯,其经济总量、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都超过我市,容易产生“虹吸效应”。沿江沿海发达地区的化工园区产业集群明显,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对化工中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强。就省内而言,淮南市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以及下游新材料产业,我市与淮南基础条件类似,产业结构同质,存在竞争关系。此外,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给基地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我市应充分把握现阶段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特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高地。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基地现有产业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市场、上下游产业链、安全环保、功能布局等因素,加快编制《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完善基地总体规划,及时开展濉溪县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使规划与基地发展规划相协调、基地功能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相协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基地内部路网建设,争取将煤化工快速通道纳入全省高速路网。申报危化品铁路运输专用线,扩大产品运输成本优势。全面推进韩村港口建设,拓展水运能力(水路、铁路、公路运输成本比为1:2:14,每千公里能耗比为1:2:14,每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为1:1.25:16),构建“陆水铁”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基地综合管廊建设,提高集中供水、供气、供热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基地科研、人才活动中心。结合濉溪县南部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舒适便捷、功能齐全的生活区。三是加快产业升级。产品每向下延伸一步,附加值将成倍数增加。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原则,采用先进、洁净的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合理设计基地煤化工产业链,加快建成煤制甲醇、烯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碳基产业集群。

       (二)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绿地。煤化工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三废”产生量多和污染环节多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吃干榨净”是煤化工基地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大力建设环保设施。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力度,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加快推进基地浓盐水处理厂、固废综合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在在建项目大规模投产前,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固废分类堆存、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系统解决基地“三废”治理问题。加强基地绿化保洁、扬尘治理工作,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建设生态绿地。二是严格项目准入条件。用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污染,把好环境准入关,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处理能力等条件因素,做好项目环境评价审核,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进入,构建绿色环保的煤化工产业格局。三是形成物质循环链条。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形成“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生产甲产品产生的废弃物成为生产乙产品的原料,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完善“静脉产业链”,逐步实现企业间小循环、基地大循环,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洼地。一是扩大知名度。综合运用全媒体手段,在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湾等化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加大煤化工基地宣传力度,重点推介基地资源禀赋、基础配套、产业政策等内容,不断提高市煤化工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招商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二是瞄准主攻点。做好招大引强的文章,与大型跨国企业、央企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合作,着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基地产业体系协同化、规模化、高端化。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良性循环,增强基地的发展后劲。三是优化软环境。在宏观层面,继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压缩办理时限,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证明材料。在调研走访中,部分招商引资企业十分关心招商引资承诺兑现问题,建议对涉及的优惠政策做到一诺千金,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的阳光。在微观层面,组建专班强化企业和项目帮扶工作,尽力为企业排除难题,让企业困难“最多说一次”。完善基地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方便基地企业职工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防范化解风险,打造安全福地。一是健全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煤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做到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三个安全”。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环保执法,摸清风险底数,加强重大风险单位的监管,探索建立智慧化自动监测预警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消防、交通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同步建设危化品集散中心、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消防站等配套设施,确保在项目大规模投产前投入运营,夯实基地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有效的拦截、降污、导流等设施,防止泄漏物和消防水等进入基地外部环境。在推进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的同时,创新社会治理,补齐民生短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采取以企业为主、基地为辅的模式,储备一定的安全环保应急物资,建立市域范围内应急物资调用互助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应对时,可以随时掌握信息,及时调配使用。加强基地消防、公安、应急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三是建立风险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环保、社会稳定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指挥,应急、公安、环保、消防、卫生等部门协同联动,企业、安全环保设施密切配合的应急救援处置体系。建立基地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联、资源互通、工作互动机制。建立应急、公安、环保、消防、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研究、评估基地整体安全环保状况、危险化学品管控情况、职工健康情况、安全生产事故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要点等,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模拟演练。

       (五)破除瓶颈制约,拓宽发展天地。一是解决“人”的问题。针对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建立急需煤化工人才库。组建煤化工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成立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探索“候鸟型”“契约型”“季节型”柔性引才模式,实现人才服务与产业平台对接、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对接,满足基地中高层次人才需求。改善基地工作生活环境,稳步推进企业工资协商制度。在基地周边合理距离内安置拆迁群众,推动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引导我市职业院校开设煤化工相关专业,并与煤化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育机制,为煤化工基地提供大量中高端和技能型人才。二是解决“地”的问题。督促濉溪县、韩村镇加大拆迁扫尾工作力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及时净地交付。统筹全市资源,加快土地复垦整理工作进度,争取更多的增减挂用地指标,在指标分配上适度向基地大项目倾斜。强化基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把新增项目用地关口,严格考核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不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供地,以更高效、更集约、更精细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三是解决“能”的问题。由市发改部门牵头,编制能源替代方案,对内挖潜,有序保障基地项目能耗需求。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及时向国家发改委报告,充分考虑我市产业特点和发展条件,合理增加能耗容量,保障基地项目能耗需求。四是解决“水”的问题。严格水资源管理,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加强淮水北调工程的运营管理。改造升级企业节水工艺和设施,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重复利用率。认真研判基地发展态势,着眼未来5-10年,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供水工程。五是解决“钱”的问题。目前,基地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阶段,在市级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理顺基地财政体制。借鉴国内外成功化工园区管理模式,运用市场化方式,引进专业化公司建设运营相关设施。鼓励骨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用好成长型中小企业基金和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完善临投公司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投融资能力,服务基地建设发展。




课题组组长:程荣华

课题组成员:胡亮单欣 代君怡

来源:淮北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