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是一个有着近四十年从业经历的“老化工”。在他眼里,多种要素组合、反应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就是化学。
在万华,时刻发生着两种化学反应:一种是在严格保密的厂区内,在一个个硕大的金属化工釜中,几十种工业原料相互作用,不断产生出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氨酯、石化产品与精细化学品的过程。这是中国最具价值的一条化工产业链,凭此,万华化学在2019年沪深两市325家基础化工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排名第一。另一种则是在六边苯环外形的办公楼里、在欧洲小镇风格的研发基地内,让廖增太更加看重的“企业化学”。他向《经济观察报》列出了万华独有的化学方程式:以“技术创新”和“卓越运营”为原料,以“优良文化”为催化剂,推动万华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持续扩大产业规模。
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均是“慢节奏”“长周期”,可在“企业化学”的催化下,万华频频突破技术与市场的瓶颈,获得远高于行业水平的“超额利润”,呈现出“高速度”“持续性”的增长。2021年1月5日,万华化学(600309.SH)总市值达到3001亿元,成为中国化工行业389家上市公司市值仅次于中石化、排名第二的公司。
近日,《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他向记者详述了万华40年来技术创新驱动高速发展的曲折经历。
企业化学
万华对MDI的化学工艺严格保密、拒绝参观,但廖增太却向《经济观察报》公开了更为珍视的“企业化学”方程式:以“技术创新”和“卓越运营”为原料,以“优良文化”为催化剂,推动万华不断化学聚变,不断创新创业……
万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试图建立起这种理想组织。比如,多数国企内部都存在“双职工”“亲属裙带”,但万华明文规定,直系、旁系亲属不得进入万华,除非是企业急缺的人才、并经总裁办公会讨论一致通过。从2007年至今,万华亲属进入企业的总共不超过十个。
2011年,万华出台了一项特别规定,内部干部提拔必须要通过绩效考核、英语考试、360度考评等。这立刻在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很难执行,有人认为这对老职工不公平……可最终英语考试在万华坚持了十年。有年纪偏大的干部为通过考试,把自己关在单位宿舍几个月,家也不回,天天学到深夜;有的连续考了6次,才达到所在职级的考分标准。
自2001年上市以来,万华的“技术创新”,使主营业务从单一的MDI,拓展到聚氨酯、石化、新材料与精细化学品三大板块;“高效的运营”使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复合增速达到了33%和35%,市值累计增长120倍。
“万华的决策效率高,得益于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与管理层权责分明、充分授权,决策程序简洁。比如,董事会授予管理层很大的权限,净资产10%以下的投资项目,管理层就可自主决策,不用层层审批。万华净资产400多亿,投资40亿以下的项目,只要符合战略发展,经过可行性论证,管理层就能立即拍板,立即就干。”廖增太认为,万华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企业团队有着远大的理想,敢想敢干;二是有着现代企业制度保障企业高效的运营。
在万华,处处能够感受到技术研发对于这个化工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集团总部与全球研发中心建在一起,研发中心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者;每年研发投入已达17亿元以上,占总收入的2.51%;万华研发人员数量已达2800多人,占企业总人数的22.4%,未来要增加到四千人以上;甚至历任企业厂长、董事长均是技术员出身……
构建全球最大产能
多年前,MDI生产技术一直被巴斯夫、拜尔、亨斯迈、陶氏、三井等少数化工巨头掌握,高技术门槛使这一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
技术引进希望的破灭,让万华坚定了自主创新之路。从1993年起,万华开始与国内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对引进装置的瓶颈逐项分析、核算,拿出改造方案。直到1995年,万华MDI生产首次突破了1万吨,初步消化了引进的技术。
此后,万华继续对MDI技术升级改造,扩大产能。经过两年多筹备,独立设计的装置眼看即将投入生产,又陷入管道堵塞、反复停产的困境。
第六次失败后,员工也失去了耐心。原来,这套装置产能升级后,每停产一次就要损失500万元。试试停停10次,5000万打了水漂。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智慧,更考验定力。“可以允许创新失败,但决不允许不创新。这就是万华的理念!”万华历任董事长都是技术出身,有着突破技术的执念。
经历了试验—失败—调试—再试验—再失败—再调试……直到第11次试验,终于取得突破:MDI单套设备由1万吨到1.5万吨、2万吨,直至2002年底扩展到10万吨。万华终于完全掌握了MDI技术与工艺。
2000年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MDI市场的爆发,吸引了巴斯夫、亨斯迈、陶氏等纷纷抢滩中国。为了守住本土市场,刚刚上市的万华,计划在宁波建设16万吨的新工厂。廖增太正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从2003年8月8日开工到2005年11月24日,廖增太带着项目部人员在宁波海边风餐露宿、加班加点,硬是比外资巨头的上海项目提前9个月建成,十多套装置全部一次投料试产成功。此后,万华宁波基地不断升级迭代,在MDI装置占地面积几乎未增的情况下,产能由最初的16万吨倍增到40万吨。
经历三次组件研发团队,前后16年潜研究,万华终于突破了这一“卡脖子”的化工技术。2015年,6万吨装置终于实现稳产。万华成为全球第5个ADI供应商,产能规模排名第二。
尼龙12是一种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中的工程塑料,被认为是最好的3D打印材料,此前只有德国一家公司掌握。
“研发尼龙12的过程太难了。”廖增太回忆道,生产尼龙12有四个主要技术环节,万华组建了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单单一个环节就耗费了5年时间。等到中试装置建成后,前后6年才实现产业化,设备调试两年才正式投产。经过13年的持续研发,万华终于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尼龙12全产业链的公司,也为企业开辟出一片新市场。
战略转向:从基础化工品冲进精细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领域游细分市场众多、涉及各行各业,所需精细化工品与新材料的性能各异,呈现出多批次小批量的生产特点,需要大量市场销售和服务人员。
2007年后,万华收购广东一家较小的聚醚工厂,凭借聚氨酯开始打入下游冰箱市场。
目前,万华化学已在下游进入到了人们的衣(氨纶)食(冰箱、冷库)住(建筑保温材料)行(汽车),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尽管进入下游市场需要大量的投入、漫长的周期,但廖增太坚信,这一市场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价格更稳定,市场前景也更加广阔,也是全球手握MDI技术的几个化工巨头普遍的技术路线。尽管万华与布局数十年的外资巨头尚有一定差距,目前新材料与精细化学品虽然只占总收入的约10%,但未来必将超越其他业务,占据主导地位。他也坦言,随着企业战略转型的加速,他本人也面临着从技术向市场的转型。
万华化学:Q4需求快速增长,净利润最高为101亿元
2019年,万华化学年营业收入已达680亿元、净利润101亿元,十多年来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复合增速均超过了30%。
2021年1月6日,石油化工论坛从巨潮资讯获悉,万华化学(600309.SH)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到101亿元,同比减少5%到基本持平。
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到10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3亿元到基本持平,同比减少5%到基本持平。每股收益3.06元到3.22元。
公告表示,本期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49亿元,同比下降32.28%。
但是三季度末随着全球化工行业下游需求快速好转,部分地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主要产品销量提升、销售价格上涨,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91%到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