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规模整体居世界首位,示范项目实现安稳运行,环保水平不断提升,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共性方面看,一是产业技术有待提升和优化,低位热能、油渣、灰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污水处理难度大,结晶分盐技术示范推进缓慢;三是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的承载力要求高,面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四是煤制乙二醇等产品存在产能过剩风险,部分项目布局不尽合理;五是相关标准、规范缺失,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六是煤炭“去产能”提速,造成阶段性、区域性煤炭供应紧张现象,煤价涨幅较大,现代煤化工企业用煤成本明显增加;七是煤矿区总体规划批复和产能核准进度延缓,多个项目配套煤炭资源难以落实。
具体而言,长期低油气价格下,已建成投产的煤制油气项目总体经营艰难,规划新建类项目推进缓慢,难以落实示范任务。煤制油税负重、进入成品油市场渠道受阻,企业财务成本负担重;煤制天然气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企业经营困难;煤制烯烃产品中低端与同质化现象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煤制乙二醇受国外低价产品倾销,因产品质量差异尚难以全面进入下游聚酯行业,当前产业总体陷入亏损;煤制芳烃示范进展缓慢。
1.2 面临形势
(1)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明朗。当前,全球能源角力暗潮涌动,局部能源争端波诡云谲,美方对我方贸易谈判极限施压。作为世界第一大油气资源进口国,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位攀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立足能源资源国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向明确,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油气管网公司也已成立,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提速,煤制气代输试点成功,现代煤化工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强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改造和化工园区整治力度不减,实行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和环境指标管理,全面管控水资源“三条红线”,能源消费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现代煤化工产业在用水、用能、环境指标等方面获取难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流程周期进一步延长,碳减排压力明显。
(3)煤炭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我国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急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钢材、水泥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相对走低,工程建设成本有所下降。现代煤化工产业作为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4)自主创新更加活跃。先进新型煤气化、液化、热解、合成等关键技术不断涌现,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热解-气化一体化等创新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关键泵、阀、催化剂等“卡脖子”瓶颈逐步被攻克,将为产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转变,人均用能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特别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用能仍有较大增量空间,现代煤化工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的国情,顺应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趋势,产业既有基础优势明显,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发展理念
3. 政策支持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基础
立足能源资源现状,夯实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定位。结合区域煤炭资源及铁水运输线优势,探索开展富油煤及低阶煤分质利用产业示范。推动煤制烯烃向高端化发展、严控煤制乙二醇产能无序扩张。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原则,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建设。
按照要素配置导向,对列入规划的示范项目在土地预审、资源配置、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研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区分煤炭的燃料、原料使用功能,对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单列用煤指标,通过配套资源、长协合同等方式,解决项目用煤难、用煤贵的问题。探索将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纳入国家油、气储备体系,发挥储备应急、调峰保障功能。加速军民融合,推进煤基油品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坚持稳妥创新示范总基调,利用“十四五”时期,补齐现代煤化工技术、产业短板,攻克安全、环保、节能、减碳等制约性难题,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强规划项目实施监管工作,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严禁违规审批、未批先建。
3.3 加大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3.4 深化体制改革,确保公平准入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确保公平准入市场。加快实现管网独立运营,提供公平管输服务,使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企业能够直接进入终端市场,逐步拓宽销售渠道,参与油、气储备调峰任务。支持煤基烯烃、乙二醇等产品与下游用户协同攻关,提升品质和附加值,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3.5 强化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