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始于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它标志着低碳世界转型的开始。
此后,全球很多国家开始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在亚洲地区,2020年9月,中国提出要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日本宣布碳中和目标两天后,韩国时任总统总统文在寅也在国会演讲中做出了同样的承诺。
在欧洲地区,瑞典气候法2018年1月开始生效,以实现2045年碳中和目标。
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生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019年11月,法国正式颁布《能源与气候法》,划到205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
美国在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后,也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在2021年11月正式发布《迈向2050年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
《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智库统计,截至 2021 年 12 月,全球已有 136 个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
这就是国际规则博弈里面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而发起碳中和这个概念和对应做法的,基本上都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换个词大家就能更好理解:
工业革命时代红利的利益既得群体。
从本质上来说,不谈什么环保价值观,不谈什么政治正确,实际上,这就是先发工业国吃够红利以后,精心设计的一套连消带打,长期有效的利益维护模式,当然,话说的很漂亮,更是道德绑架。环保的道德高地一站,只要不参与,不支持,那就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敌人,这种道德黑锅,谁也背不起吧?
规则制定好了,那么就下场玩吧!
尽管全球很多国家勾画了减碳愿景,但进入2022年以来,一些国家如今纷纷取消或改变了各自提出的碳中和目标。
为应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量,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宣布重启燃煤发电或推迟退煤进程。
荷兰6月底表示,计划取消燃煤能源生产上限,允许燃煤发电厂满负荷运转到2024年。
德国执政党7月初放弃了到2035年电网中“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表示能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要在燃煤发电淘汰后实现。
欧洲议会7月也发表声明指出,支持把满足特定条件的天然气和核能项目列入欧盟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分类条例所涵盖的可持续经济活动类别。
英国国家电网上周与发电公司签署协议,在即将到来的冬季要延长两座发电厂的4台燃煤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而美国最高法院在6月底的一则裁决中,站在了清洁能源的对立面,限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根据《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对现有燃煤和燃气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管的权力。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市长索菲·安诺生22日说,由于一家环保企业不符合政府碳捕捉方面的资助标准,哥本哈根眼下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安诺生当天告诉丹麦广播公司:“到2025年我们还做不到(实现碳中和),这令人非常恼火。我实在难过。”
说人话就是: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放弃了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2021年8月在中国官方媒体CCTV的访谈节目中提及全球碳中和之路时表示:“我在这给你个预测,西方这些国家就是放空炮的,你以为他们会真减排吗?咱走着瞧。”
丁仲礼院士(图片来源:网络)
西方因为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成本暴涨,道德高地和圣母心爆棚的碳中和战略,也不得不向“钱袋子”低头,集体开启了自扇耳光的行动:放弃碳中和目标。
这很讽刺,也很现实,但是对于“言出必行”,坚持承诺,并且把新能源列为国家经济,产业还有发展重要方向的中国而言,就显得很尴尬了。
欧美国家集体退出碳中和这个事情,其实对于中国而言,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这篇文章,内容可能比较长,将从碳中和的概念和顶层设计的角度,深入剖析碳中和这个概念真正的本质,并且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规划,有态度,有专业,有深度的研判后续中国如何借助这两个概念,实现大国崛起的目的。
01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会热衷于全世界推广碳中和概念?
所谓碳中和意思是人类要做到绝对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化石能源改成新能源发电,植树造林+碳回收技术,节能减排的方式做到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抵消,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碳排放这个东西,是发达国家先提出来的,其实背后不只是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网上著名的丁仲礼院士和柴静的访谈中,多说一句2010年这个柴静采访视频真的是经典,可以说是国内面对面采访领域的佳作,双方的观点激烈交锋,非常精彩,以至于每一次看都想完整的看完。当时丁院士说的两个点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第一点是全球会升温两度,是英国一个研究小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是不一定正确的。我理解这是因为西方占据了科学和舆论制高点,只要它们集体认可这个结论,发展中国家就很难挑战的。
第二点是当时西方设计了碳排放总量限制,并且宣布自己的减排目标,在数字上排放降幅非常大,但是实际计算发现即使发达国家减排了,仍然占据排放总量的44%,这就相当于提前切走了一大块蛋糕,这意味着以后碳排放权可能成为稀缺资源涨价,发展中国家在以后发展中如果遇到碳排放上限,将会付出巨额资金购买排放权,背后有巨大的利益设计。
碳中和的理论立脚点是:保护地球,控制碳排放,控制全球变暖,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站在全球高度的一个命题,把全球人的命运绑在一起的命题,如果你反对这个命题,那么就是反全人类,就会被全球所有国家孤立。
西方提出“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并且积极的全球推销这套碳中和规则,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拯救地球,而是碳交易!
他们大多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成功将大多数高耗能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自己开始享受高技术以及专利垄断带来的红利。
发展中国家为了工业发展需要排放二氧化碳,西方国家通过指责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暖的元凶来污名化他们,通过威胁制裁来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缴纳碳税”,这样西方国家就可以在自己开的“碳交易所”里坐地收钱。
“碳中和”又不止于“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一场巨大变革,是关于能源发展的又一场革命。欧盟提出“碳中和”实际上是剑指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因为欧盟在提出碳中和的同时,还提出了“碳总量限制”的概念。即世界上所有国家每年的碳总排放量是固定的,世界各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配,若是有的国家排放超标的话就需要向其他国家花钱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这样才能合法合规地排放温室气体。
这一规定看似合乎情理,但细细想来却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话语权对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又一次霸凌。
用句最简单的话来形容,这种做法,就是嘴上都是道义,心里全是生意。
资本主义一直都被定义为“极致利己典范”,而极致利己的群体,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道德绑架。
碳中和概念,本质上来说,就是发展和现状有差距的国家和经济体之间,利益驱动的一次全球范围内,阳谋、阴谋和必然交织。
02本质分析:碳中和概念的设计,目的用心,极其险恶
大国博弈,各个国家和经济体永远不缺明白人的存在,实际上这个碳中和承诺和对应的调整,本质是什么,清醒的明白人永远不缺,甚至舞台的主角们,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用环保的道德,大肆表演而已。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是主要目的,而其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的们祖国中国,更是这群先发工业国的核心针对对象:
就看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就行了。
西方发达世界的经济结构占比中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比普遍在50%以上,甚至少数发达国家占比超70%,也就是说在经历几次科技革命以后,这些西方国家以及成功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哪些低级的制造业或者落后的工厂早已经被淘汰或者转移到落后地区,而自身依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或者玩起高端金融,收割着世界财富。
这个也是为什么哪些西方国家让大家觉得福利制度好,假期多收入高,因为他们早已经站在产业链的最顶端。
反观我们中国,虽然近些年国家领导层已经在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也有显著的成绩,但是制造业依然是我国目前的支柱产业,世界工厂依然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最闪亮的名片。
打蛇打七寸这个道理,全世界通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提出碳中和,对中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最小的,甚至可以通过碳交易来进一步收割财富,特斯拉2021年就是靠着碳交易实现的盈利。
反观我们中国,需要应对的是产业升级,还有碳中和、碳达峰所造成的一系列的生产限制,对工业生产、人民就业都是挑战,因为我们中国现在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在碳排放方面其实是和发展中国家一个阵营的。对于中国来说,排放权其实就是发展权,对于碳排放增长的需求是很大的。
工业化发展期和碳达峰,碳中和其实是矛盾的,更大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排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才可能逐渐碳达峰和碳中和。
后发国家在面对中美欧日时,将不得不面临碳中和压力这个议题,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工业化发展,或者在压力下不得不花钱使用更先进的节能技术,甚至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碳排量”(本质上相当于先发国家利用道德规则环境实现了二次剥削)。
当然,中国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实际上针对性和压力,中国是最大的。
看似公平的协议背后,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新一轮收割,世界经济秩序正面临着一次大洗盘,而在这之后,究竟是固化还是重建,一切尚未可知。
控制碳排放指标,就是遏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如此居心和打算,算不算是恶意满满,而又披着冠冕堂皇的伪装?
03破局研究:用魔法打败魔法,中国借势,造势,用势,一气呵成!
那么从中国的国家立场和角度来看这个碳中和规则环境,以及当前欧美国家集团反悔的这个事情,中国该怎么办?
首先来说,碳中和是国家战略,并且向全世界进行了庄严承诺:
中国是在2015年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到顶峰的,然后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
法随言出,大国承诺,岂是说变就能变的?
美国和欧洲可以不要脸,但是那不是中国的选择。
事实上,面对欧盟提出和大力推广的“碳中和”规则和相关协议,中国和一众发展中国家尽管前期极力反对,但是操控了全球舆论制高点的欧美国家充分发挥道德绑架的祖传手艺,营造了一个“不接受就是反人类”的规则环境。
所以,这就是阳谋,明知不可为,还必须要让你参加。
因为现在是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西方也是一贯如此,人权就是例子,制造舆论,使自己站在道德的高点,对不同阵营的国家大加指责、干涉。
所以中国不仅要加入巴黎协议,还是积极地参与,因为中国不能脱离世界,这与中国立世的根基是相符合的。
当下欧盟陆续开始有国家退出原有的协议,这其实是将他们长年精心构筑的道德高地让位出来,趁你病要你命,有便宜不占脑子有病!
“碳中和”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设下的圈套,那中国为什么还明确表态要支持碳中和呢?
这一方面是由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蕴藏着许多机遇。
其次,在碳中和战略上面,中国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力打力,用阳谋对付阳谋,理由如下:
1.中国的产业升级是自己的需求,那么本次碳中和、碳达峰是产业危机,也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2.中国本就有心升级自己的能源结构,因为中国本非是石油大过,是世界上石油进口大国,那么这样就及其容易被西方国家卡脖子。那么能源结构的升级是必然的,所以没有碳中和。碳达峰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也会去做,从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水电、风电、核电就能看出来。而且这里面光伏产业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新能源也处于世界前列。
3.实现弯道超车,以汽车制造业举例。汽车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西方国家把持着,国内虽然有国产车,但是不管是技术还是质量都被西方车企碾压,那么新能源车必然是新的赛道,这也是国家引进特斯拉的原因,激发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升级,造就了一批小鹏、蔚来等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
4.挑战美国石油霸权,中国成为世界老二已经很多年了,早已是美国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中美之前的斗争是不会停的,那么挑战美国石油霸权是中国避免不了的,那么碳中和、碳达峰促进能源结构升级,减轻石油的工业生产需求,从而降低美国通过石油卡中国脖子的情况出现。
2022年,中国的光伏和风电的技术、产能和低成本,已经稳居地球第一了,没有第二。
碳中和是拉高了工业门槛,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高度发达,只要知道中国是受益者就行了。因此,双碳并不简单只是一个缓解全球变暖的口号,也是国运之争。
当下正承受能源通胀和供应困难的欧盟国家,和被国内通胀和经济问题弄的焦头烂额的美国,对于中国这套魔法打败魔法,并且过河还要拆桥的做法,失去了道德高地的庇护,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在碳中和改革和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马加鞭,一骑绝尘而去。
写在最后:
普通中国人,该如何看清趋势,看懂中国国家的选择和策略?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而言,跟着中国走,跟着顶层设计走,才有可能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的国家,一旦朝一个方向走起来,动能是极为巨大的,谁也挡不住,说白了连美国也挡不住,因此我们不管是企业和个人,还是要紧跟上时代的变化。
顶层设计的含义,就是在这一套制度和框架的设计中,中国将是总体上的受益者。
不仅仅是在国际竞争的战略层面,我们将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设置碳排放门槛和天花板,遏制后发的对华不友好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利益和技术进步层面收获巨大的利益。
但是对需要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知。
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国家定下了这个大方向,那就意味着在制度层面将会不断有政策落地,驱动千千万万的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走,电动汽车双积分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绝不是政策的终点,还会有更多的制度化的措施出来。
2022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俄乌冲突,美西方国家就不再说什么环保了、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了,也不说减排了、不提实现碳中和了,而是都宣布要重开煤电厂了。
可想而知和必然的是,接下来一向喜欢打环保旗号的欧洲及整个美西方国家,都将宣布放弃碳中和目标,或者宣布放弃之前的环保政策。
简单地说,美西国家不玩儿了。接下来整个美西方国家完全抛弃碳中和甚至是不再提环保,是大概率的事儿。
当然,他们是不会甘心苦心经营几十年的道德高地,就轻易的拱手让出,替中国做嫁衣的,各种不上台面的手段,阴谋,甚至是为过去的环保道德逻辑洗地,如果出现,并不值得惊讶。
中国支持碳中和,不仅是为了保护地球生态,更重要的是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在新旧能源之争中抢占先机。
只要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成为新趋势和新潮流,那石油的退出只会加速,美元霸权到时候就会不攻自破。而中国有底气、有信心能打好这一仗。
人类世界的未来,必然属于我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