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专题专栏
煤炭深加工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浅析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2499次 更新时间:2021-09-13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资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与此同时,长期以煤为主的用能模式和相对低效的用煤水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顺应世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仍需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国情,加快实施煤炭“清洁化”和“减量化”策略。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既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可行途径,也是加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经历了“十二五”和“十三五”阶段的示范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成绩显著,但一些长期性、制约性因素依然存在,亟需研究和应对。
  1. 背景形势
  1.1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规模整体居世界首位,示范项目实现安稳运行,环保水平不断提升,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共性方面看,一是产业技术有待提升和优化,低位热能、油渣、灰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污水处理难度大,结晶分盐技术示范推进缓慢;三是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的承载力要求高,面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四是煤制乙二醇等产品存在产能过剩风险,部分项目布局不尽合理;五是相关标准、规范缺失,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六是煤炭“去产能”提速,造成阶段性、区域性煤炭供应紧张现象,煤价涨幅较大,现代煤化工企业用煤成本明显增加;七是煤矿区总体规划批复和产能核准进度延缓,多个项目配套煤炭资源难以落实。    

  具体而言,长期低油气价格下,已建成投产的煤制油气项目总体经营艰难,规划新建类项目推进缓慢,难以落实示范任务。煤制油税负重、进入成品油市场渠道受阻,企业财务成本负担重;煤制天然气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企业经营困难;煤制烯烃产品中低端与同质化现象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煤制乙二醇受国外低价产品倾销,因产品质量差异尚难以全面进入下游聚酯行业,当前产业总体陷入亏损;煤制芳烃示范进展缓慢。

  1.2 面临形势

  (1)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明朗。当前,全球能源角力暗潮涌动,局部能源争端波诡云谲,美方对我方贸易谈判极限施压。作为世界第一大油气资源进口国,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位攀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立足能源资源国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向明确,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油气管网公司也已成立,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提速,煤制气代输试点成功,现代煤化工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强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改造和化工园区整治力度不减,实行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和环境指标管理,全面管控水资源“三条红线”,能源消费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现代煤化工产业在用水、用能、环境指标等方面获取难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流程周期进一步延长,碳减排压力明显。

  (3)煤炭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我国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急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钢材、水泥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相对走低,工程建设成本有所下降。现代煤化工产业作为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4)自主创新更加活跃。先进新型煤气化、液化、热解、合成等关键技术不断涌现,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热解-气化一体化等创新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关键泵、阀、催化剂等“卡脖子”瓶颈逐步被攻克,将为产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转变,人均用能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特别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用能仍有较大增量空间,现代煤化工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的国情,顺应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趋势,产业既有基础优势明显,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发展理念

  深入落实“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我国能源资源国情和产业发展实际,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和稳妥示范,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技术产能储备,加大创新攻关提高效率水平,统筹产业示范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发展,使现代煤化工产业成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政策支持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基础

  立足能源资源现状,夯实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定位。结合区域煤炭资源及铁水运输线优势,探索开展富油煤及低阶煤分质利用产业示范。推动煤制烯烃向高端化发展、严控煤制乙二醇产能无序扩张。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原则,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建设。

  3.2 加大政策扶持,稳妥推进产业示范

  按照要素配置导向,对列入规划的示范项目在土地预审、资源配置、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研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区分煤炭的燃料、原料使用功能,对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单列用煤指标,通过配套资源、长协合同等方式,解决项目用煤难、用煤贵的问题。探索将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纳入国家油、气储备体系,发挥储备应急、调峰保障功能。加速军民融合,推进煤基油品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坚持稳妥创新示范总基调,利用“十四五”时期,补齐现代煤化工技术、产业短板,攻克安全、环保、节能、减碳等制约性难题,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强规划项目实施监管工作,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严禁违规审批、未批先建。

  3.3 加大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技术和产业短板,加大技术和模式创新,加快产学研用协调共进,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通道。加快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鼓励依托重大示范项目,开发、应用能源化工科技装备首台(套),建立容错机制。促进人才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加强骨干企业和技术管理队伍的培育储备,加快补齐产业标准体系短板,更加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与煤炭、电力、石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加快集约化、园区化、基地化建设,推进产品联产化、高值化,形成煤化电热冷多联产、上下游一体化运营,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4 深化体制改革,确保公平准入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确保公平准入市场。加快实现管网独立运营,提供公平管输服务,使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企业能够直接进入终端市场,逐步拓宽销售渠道,参与油、气储备调峰任务。支持煤基烯烃、乙二醇等产品与下游用户协同攻关,提升品质和附加值,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3.5 强化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发展

  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与沿线煤炭资源国务实合作,加大利用全球资源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挥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和产业优势,鼓励自主技术、工程设计、关键装备“走出去”,或形成优势联合体“抱团出海”,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缓解国内资源环境节能减碳压力。同时,对国家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实施“引进来”战略,并做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破解国外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和长期垄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