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突破!如何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可降解塑料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1303次 更新时间:2022-04-25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生物技术团队(FEMlab)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新一代可降解塑料PLA的“负碳”生产技术,为这两个问题的协同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他们在光驱动蓝细菌平台上使用代谢工程和高密度培养的组合策略,在国际上首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直接合成可降解塑料PLA

该技术不仅可解决塑料污染、PLA生产的非粮原料替代问题,还能在合成PLA的过程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碳达峰”。

这种新一代的PLA生产技术,与以往PLA的制造思路完全不同。该团队首次建立自养微生物细胞工厂,直接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一步实现PLA的生物合成。

该团队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与技术迭代,在PLA合成的研究中,攻克了碳流重定向、蓝细菌生物量低、生长速度过慢等难点。

二氧化碳自养合成 PLA 的合成途径(来源:Green Chemistry

一方面,解决碳流重定向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在二氧化碳进入细胞后,使碳最终能够流向聚合物PLA

另一方面,由于蓝细菌自身的特性,导致其生长密度不够高以及生长速度不够快。

针对该工艺问题,该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光反应器,对光谱做了系列优化,并采用可控的渐变光强方式,使蓝细菌细胞生长得更快、更密。同时,他们还使用微米气孔曝气、培养基优化等方法提高了生物量。

通过代谢工程和高密度培养的组合策略,研究人员将蓝细菌的细胞密度提升了 10倍。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蓝细菌在7天内最高细胞密度达OD730nm 15.0,其产生的PLA浓度为108.0mg/L,比最初构建的菌株高约270倍。

陶飞认为,该指标已经十分接近酵母菌的生长水平。同时,这也说明了蓝细菌还有很大的代谢潜力可供挖掘。

高密度培养的PLA生产策略示意图(来源:Green Chemistry

此外,与传统的用蓝细菌生产小分子化合物的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产物回收更加经济。蓝细菌生产产品的一大挑战在于合成产物的浓度较低,产品的提取需要浓缩等操作,步骤繁琐、能耗大、产物回收成本高。

而该技术直接在蓝细菌细胞内积累固体产物。通过该团队用自主研发的“絮凝法”不需要使用高能耗的“离心法”,即可在细胞成熟后,让其自然地沉降在容器底部。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力沉降5分钟后,絮凝率大于99%

生产PLA时,使用不同的表达的优化(来源:Green Chemistry

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一,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方案是使用可降解塑料,来代替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新一代的PLA生产技术,为可降解塑料生产,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从而为可降解塑料的替代提供保障。

第二,解决PLA生产中潜在的“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以糖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合成可降解塑料,对于需要大宗生产的PLA来说,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其制造工艺的大规模铺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与人争粮”或“与粮争地”的问题。

这一新技术将合成的过程“化繁为简”,把“二氧化碳-粮食-淀粉--乳酸-丙交酯-PLA”的漫长的合成过程,转变为一个合成的“长链条”(代谢途径)装进细胞中,直接使用二氧化碳为原料,不再依赖粮食原料。

第三,在PLA的合成过程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可实现减碳、助力“碳达峰”。以废弃的温室气体作为原料生产材料,能够在减碳的同时实现高值产品的制造,在经济性上更有吸引力,可帮助实现减碳的加速发展。

这种通过蓝细菌生产可降解塑料的技术,为聚合物的大规模生产提供新的借鉴思路。而该技术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的关键,取决于生产成本。据该团队估算,这种新的PLA生产方法将低于现有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

陶飞表示,这里的生产成本并未考虑市场条件变化的因素。如糖基原料的价格上涨、碳交易与碳税政策出台等。一旦这些市场因素发生变化,那么,该技术的成本优势会进一步增强。

PLA均聚物在工程化中的积累特性(来源:Green Chemistry

那么,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可能性呢?

一方面,该方法将减碳与塑料生产相融合。该团队计划在日后使用无碳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直接用太阳能或新能源所产生的电作为生产PLA能源,使用电厂碳排放或者直接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这符合全球提倡的“碳减排”“碳达峰”模式,未来将会形成“负碳”制造产业,也将带来规模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该技术会带来双重环境效益。塑料污染和气候变暖都是重要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的塑料是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通过减碳解决温室效应,也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趋势。该技术为同时解决这两个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案。

此外,该技术可用于高性能PLA制造。当前,PLA被广泛地应用于在化学、医疗、制药和3D打印等领域。该技术采用生物法合成,与传统的化学法相比,没有重金属催化物残留的问题,使该技术生产的PLA在高端的领域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据介绍,该团队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提高PLA的细胞干重占比,拟将细胞干重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50%以上。

陶飞表示,一方面,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对关键酶进行改造。“我们发现酶的催化性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已经用AlphaFold2把它的结构预测出来了,正在进行深入的蛋白质工程研究。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它对前体物质的亲合力以及PLA链聚合速度,以实现提高酶的催化效率,让PLA的整体产能更高。”他说。

另一方面,为工业化生产做准备。该团队希望能把细胞底盘的鲁棒性进一步提升,包括系列耐受性,例如耐高光、抗污染、耐盐等能力。此外,在产品中试之前,该团队还计划针对细胞的自絮凝进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