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宝武碳业能否助力中国宝武,走好新能源之路?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1603次 更新时间:2022-11-30

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武碳业”)于2022630日于深交所提交IPO申请,拟于创业板上市。中信证券和华宝证券为其保荐机构。公司计划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25,000万股,拟募集资金30.12亿元,将用于湛江钢铁基地4万吨/年混合法苯酐项目和兰州10 万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项目的建设。


宝武碳业是中国宝武“一基五元”战略中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宝钢股份(600019)的控股子公司。而中国宝武作为钢铁企业,其绿色转型是响应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之路的关键一步。故宝武碳业的发展和站位,对控股股东的业务转型及利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战略地位显著。

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主要从事焦油精制产品、苯类精制产品与碳基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焦炉煤气净化服务等业务。其中,焦油精制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营收占比达58.31%


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和下游需求影响较大。受行业影响,公司业绩波动大。2019-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9.58亿元、57.20亿元以及106.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2亿元、0.49亿元以及3.7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83%6.37%以及11.85%

碳基新材料业务能否作为未来公司的业绩增长点,还存在很多隐忧。

在碳纤维领域,公司走了一条“捷径”。202012月,公司通过收购精工碳纤维快速进入了碳纤维业务领域。宝武碳业收购了精功集团旗下碳纤维业务全部股权,包括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49.74%股权、精业新材51.69%股权和精功(绍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45.81%股权。之后,上述资产被更名,分别简称为浙江宝旌、精业新材、宝旌复材。

公司主要生产T400系列、12K24K25K大丝束PAN基碳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预浸料、建筑补强等领域,2021年产量突破万吨,为10079.30吨,销量为9952.84 吨,根据赛奥碳纤维《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披露的数据,2021年中国实际销售量为29250 吨,公司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比为 34.03%,其中“25K大丝束碳纤维”是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公司生产的碳纤维毛利率显著低于行业内其他碳纤维生产公司。光威复材和中简科技均为军工碳纤维的龙头,毛利率可以达到70%,而民用碳纤维龙头中复神鹰的毛利率也可以达到40%。相比之下,宝武碳业的毛利率只有26.33%。公司碳纤维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否真的能让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还要拭目以待。


在负极领域,公司作为新进入者,竞争压力极大。公司自有针状焦、沥青等原料产品,原料成本占负极材料比重较大。生产石墨是公司将产业链进一步向下游的延伸。公司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未来可能会有毛利率优势。但锂电池负极的竞争格局已经实现,杉杉股份等也纷纷扩产,行业供需格局将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

而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技术已经成熟。硅基负极将是未来市场重要的技术制高点和利润增长点。20226月末,杉杉就发布公告,拟50亿元投建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基地。而宝武碳业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刚开始建立石墨负极产线,未来能否跟上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还需经历不少的考验。

在焦油深加工行业:公司业务进入平台期。焦油深加工是指将煤焦油通过化学及物理加工,分离成化工、能源等产品的过程。企业生产开工主要取决于原材料供给。基于煤焦油原材料供给,煤焦油深加工产品产量与焦炭产量趋势一致。根据隆众化工统计,2016-2021年煤焦油加工量较为平稳,呈小幅波动;2021年四大产品产量1,032.79万吨,同比下降1.26%。在碳达峰和钢铁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国内焦炭供给进入平台期。

苯类深加工领域:苯类产品分为石油苯和粗苯加氢生产出来的加氢苯。公司目前主营加氢苯,未来与石油苯的竞争前景并不明朗。石油苯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品质比较纯净。加氢苯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焦化苯加氢萃取得到的混合物。公司目前产品主要为纯苯、甲苯、二甲苯,是粗苯加氢生产的主要产品,称为“加氢三苯”。

2019年以来随着恒力石化等大型一体化炼化项目投产,国内石油苯产能大幅增加,由2018年的1303.00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857.50万吨。同期煤焦油加氢苯产能受成本和原料资源不足的影响,产能增幅小于石油苯,2017年加氢苯产能791.50万吨,到2021年小幅增加到814.50万吨。作为精细化工行业的原材料,近年苯加氢受益下游苯乙烯、己内酰胺、苯酚行业的高增长,需求维持高景气度。未来随着下游需求回落,加氢苯是否还能有这么大需求,还未可知。

总体而言,公司担负着集团绿色转型的战略任务,未来业务发展方向貌似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竞争优势,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胜出,还需要经历不少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