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重要新闻
“拉闸限电”的真相,在这几张图里……
作者:刘晓博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浏览次数:1414次 更新时间:2021-09-28

  部分省市拉闸限电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一些地方,限电已经不仅仅针对企业,开始波及到居民家庭。甚至还出现了影响供水的情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电力供应的不足?

  对此,坊间有各种传言。有人甚至炮制出“阴谋论”,说拉闸限电可以提升中国商品价格,把通胀转嫁给美国……

  这种可笑的“阴谋论”观点,竟然在朋友圈刷屏。稍有经济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中国产的商品主要还是在国内销售,如果出现通胀,也主要影响国内市场。

  拉闸限电的根本原因,还是跟“减碳”有关。

  所谓“减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之所以要减碳,是因为要遵守“巴黎气候协定”,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最高点,不再增加;“碳中和”是指通过环保措施抵消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中国目前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大约占全球的30%。中国碳排放的第一大行业,是发电行业(主要是火力发电),占全部碳排放的大约40%。

中国之所以重视碳排放,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根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5%(下图)。再不下大力气保护环境,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威胁。

  通过保护环境、减碳,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减少因环境恶化造成的各种疾病。

  第二,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有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尤其是中国跟美国、欧盟之间的合作,保持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

  减碳、转型、升级,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在最初的阶段,付出的代价比较大,堪称“刮骨疗毒”。

  代价主要体现在: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要被压缩,企业要转型,员工要分流,可能影响就业、财政收入和GDP;产能受限之后,供应可能不足、物价可能反弹,通胀会上升。

  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年以来,出现了两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确定,中国碳达峰的步子在明显加快。

  现在距离2030年末还有9年多的时间,2030年之后碳排放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各地都在倒排时间表,确定目标,大力推进。

  国家层面,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碳排放“现货交易”的交易所(7月16日已经开业),登记结算中心放在了武汉,未来碳排放期货交易可能放在广州。

  减碳任务最重的八大行业——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将陆续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而电力行业,则首当其冲。

  未来,每个重点行业的企业,都会有碳排放配额。如果不够用,就需要到市场里买;如果有剩余,则可以到市场里卖出。甚至个人也可以参与碳排放权的交易。

  第二个趋势是,由于很多国家受疫情影响,生产、供应受阻,全球大量订单向中国转移、集中。这一方面让中国出口大增,但另一方面也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产能出现明显反弹。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内地31个省市区里的30个(西藏除外),发布了预警。


  其中:

  能耗强度降低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湖北8个省(区)为一级预警。
  文件要求: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上半年严峻的节能形势保持高度警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下面就是各地触碰“两道红线”的情况:
  表格里,被亮红灯和黄灯的省市自然压力巨大,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减碳,煤炭和电力行业首当其冲。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对于中国来说,最广泛使用的是煤炭。
  所以,减少煤炭使用量、尽量使用优质煤炭,是减碳的关键。但麻烦是,压缩力度太大,可替代能源不足,又会导致煤炭价格飙升,影响发电。
  中国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足以使用上百年。目前全国每年消费煤炭接近42亿吨,39亿吨自己生产,3亿吨进口。
  中国之所以需要进口煤炭,是因为煤炭产地距离“产能集中地”——东南沿海地区比较远,运输成本高;而从海外进口的煤炭走海运,成本低、品质好。
  在减碳的背景下,一批品质差、产量达不到规模的矿被关闭,煤炭产能受到影响。
  上面这张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截至8月的煤炭产量。可以看出,今年多个月份是负增长。尤其是在碳排放交易所即将推出的6月到7月,竟然出现了3.3%到5%的下滑。
  自己生产的煤炭减少了,进口需要增加才对。但事实上,3月到5月也是下降的,只是到了7月、8月才开始反弹(见下图,国家统计局发布)。但毕竟,进口的总量占消费总量比重偏低。

  通过上述两张图,我们可以知道,煤炭的供应量一定是紧张的。所以,就有了下面这张图(国家统计局发布),煤炭价格大幅反弹。
  再看一下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动力煤期货走势图,可谓波澜壮阔:

  煤炭价格反弹了,火电生产成本一定会显著上升。但电价是国家确定的,基本上不允许上涨。这样,电力企业就没有多发电的动力。
  上面这张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发电量月度走势图。8月电力增幅大幅下滑,只增长了0.2%。
  而此前几个月,增速至少是7.4%以上。
  0.2%的发电量增速,当然无法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闸限电的出现也就不意外了。
  那么未来会怎样?
  局部缺电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慢慢缓解。办法无非是:第一,让煤炭增产、或者增加海外进口,第二出台行政措施控制煤炭价格涨幅,第三允许电价适度上涨。
  减碳、环保、产业升级,这是基本国策,肯定要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各地需要精心协调,避免出现“运动式减碳”,导致企业必须承受“不可承受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提出: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先立后破”,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