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山西潞安化工:从 “黑” 到 “金” 转型破局,智能化 + 新能源多维布局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634次 更新时间:2025-07-08

从“传统开采”到“智绿并行”;从“一煤独大”到“多链协同”;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引领”,潞安化工集团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勇立能源革命潮头,以“破茧成蝶”的勇气告别传统路径依赖,用“向新而行”的魄力重塑“强煤优化育新”现代产业体系,做实价值创造“支撑点”,从煤炭开采的“黑色印象”迈向绿色化工、新能源产业的“金色未来”,以一系列突破性实践,书写着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答卷。

以智增绿 筑牢发展根基

6月6日,对于五里堠煤业公司而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其智能化矿井建设成功通过省级评定,达到山西省Ⅱ类中级标准。

在潞安化工集团的版图中,通过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案例俯拾皆是。煤炭产业是潞安化工战略发展坚定不移的“压舱石”与“稳定器”,是企业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与“基础”。而矿山智能化建设,正是潞安化工集团实施“强煤”战略的关键举措。

潞安化工集团积极顺应山西省智慧矿山建设的宏观布局,全力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方案的落地生根。目前,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22座,智能化的成果在集团煤炭板块呈现出星火燎原的景象:2座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熠熠生辉,15座省级智能化煤矿稳健发展,10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序投运,258个无人值守机房硐室默默坚守。

不仅如此,潞安化工集团还精心布局了具备穿透式监管功能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管控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建设已步入收尾阶段,即将全面试运行。届时,集团将逐步构建起煤炭产业安全生产的远程监管网络,全方位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安全管理水平。

智能化矿山建设以技术革新为利刃,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而绿色开采,则以生态理念为指引,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潞安化工集团始终秉持创新驱动与科学管理双轮驱动的理念,不断加快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向着“黑色资源、绿色开发”目标不断迈进。

“充填开采作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重要支柱,不仅能够有效释放建筑物下、铁路下等特殊区域的煤炭资源,提高煤炭采出率,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矸石返井的绿色循环。”能源事业部王东平表示,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积极引进充填开采新工艺,并在多个矿井全面推行长短壁膏体充填开采,同时大力推广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不断提升置换煤量。

司马煤业公司在充填开采领域深耕细作,持续优化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在二采区综采长壁式充填工作面的规划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现有短壁充填通过引进梭车,并与掘锚机协同作业,单个条带的开采效率提高15%以上。

常村煤矿同样在充填开采工艺优化上狠下功夫,从最初单纯依靠掘进机掘进条带,转变为机掘与人工开口巧妙配合的掘进工艺。这一优化举措成效显著,掘进一个条带的时间从原本的16天大幅缩短至13天。

王庄煤矿采用墩柱+柔模沿空留巷顺序开采技术,不仅支护效果显著提升,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掘进工程量,提高了资源回收效率。

瓦斯综合利用作为煤炭绿色开采的核心环节,同样备受重视。

古城煤矿坚持三区联动、立体抽采、精细管理的瓦斯治理思路,综合运用定向钻孔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治理、“以岩保煤”瓦斯治理模式、大孔径以孔代巷等技术,并持续引进先进钻机设备,有效保障了古城煤矿瓦斯治理从“治得住”向“治得好”转变。

余吾煤业公司更是将瓦斯综合利用视为创建零碳矿山的重要突破口,深入推进“8%以上瓦斯全部利用,8%以下瓦斯利用率达到90%”项目,通过高效的瓦斯利用实现了降碳目标。

当下,“智绿”并行正成为潞安化工集团发展的鲜明底色,矿井智能化与绿色开采深度融合,将共同描绘出未来矿业绿色、高效、智能发展的全新蓝图,为传统煤炭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聚“链”成势 激活发展引擎

2024年12月23日15时,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突破百万吨油品纪录”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该公司自正式运行以来,油品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这是我们在180项目脱困转型路上取得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杨龙表示,180项目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攻关项目、山西省转型综改重大标杆工程,因此它的安、稳、长、满、优运行和脱困转型对于企业转型发展而言意义非凡。

潞安化工集团成立后,阳煤化工等资产被纳入潞安化工版图。在转型发展的时代重任面前,每个整合单元的战略价值都与180项目一样至关重要——它们既是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节点,更是创新突破的活力单元。如何让这盘蕴含深厚产业根基的棋局走活走赢,成为潞安化工集团肩负的历史使命:既要以系统化思维统筹资源配置,在协同中释放聚合效能;又要以前瞻性视野谋划转型路径,在变革中激活发展动能,为山西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国企改革的标杆范式。

善战者,必求之于势。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与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的综改浪潮,潞安化工集团准确把握时空坐标,以战略清醒洞察机遇挑战,以系统思维解构发展蓝图,紧扣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底,坚定擘画价值创造与内涵式发展路径,持续推动化工产业提质升级,在时代变革中重塑竞争新优势。

在此期间,潞安化工集团各化工单位对照“三个一批”,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实现分类发展,切实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夯实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稳妥推进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适时布局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实现产业链协同、价值链整合,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围绕“专精特新”,集团持续做好煤基合成油等创新型企业培育,巩固潞安化工机械集团高端化工装备制造、太行润滑科技公司高端润滑材料等产品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煤基清洁能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生产优化、产业链延伸、低碳发展,不仅释放出煤基合成技术的自主化突破、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更使煤炭实现了从燃料向高端化学品与材料的华丽转身;化机、天脊分别入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潜在链主和碳基新材料核心配套企业;晋华炉3.0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化机装备挺进非洲市场,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天脊产品出口额突破1亿元,成为全省煤化工行业唯一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天脊肥”在希望的田野上赢得亿万用户的认可。

此外,潞安化工集团积极打造提升合成氨——化肥、煤制油、(化工新材料)、新型焦化等产业链。依托煤基清洁能源、太化新材料、恒通化工公司等单位,有序开发α烯烃的高值化利用、特种尼龙、高端PVC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产品;加快高端润滑油产品开发,继续打通风电齿轮箱制造商、风机整机厂等行业链条。

同时,潞安化工集团不断构建高端平台体系,加大研发转化力度。瞄准高纯α烯烃等“卡脖子”产品,开展产业化技术开发;加强高端润滑油、数据中心冷却液、高效催化剂、新型肥料等新产品研发。持续推进晋华炉、航天炉试烧潞安煤,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性分析,开发化工煤新品种。

一系列“向新突破”的奋进势能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突围,一批“迭代跃升”的创新力量在技术攻关中拔节生长,正推动潞安化工产业沿着全链条脉络,以链式聚合的发展动能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开拓蓝海 积蓄发展动能

2024年12月21日,山西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晋华槽)在潞安化机正式下线——“晋华”家族此次添新,是潞安化机在氢能装备领域的首次突破,标志着山西省在探索绿色氢基能源全链条发展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晋华槽’具有电解效率高、综合能耗低、波动范围大等优势。”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总工程师仙运昌表示,潞安化工机械集团制造的“晋华槽”可消纳陆上风电、海上风电以及光伏新能源发出的绿色电力,并将其转化为绿氢产品。潞安化机将继续加快绿氢、绿氨、绿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推动技术、市场、业务深度融合

新兴产业是未来,是方向。在潞安化工集团的转型版图中,“育新”战略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正以蓬勃之势重塑企业的产业基因。这家传统能源企业跳出固有发展框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谋篇布局,让新兴产业成为驱动转型的“第三极”。

在集团新能源板块,分布式光伏项目是那颗率先扎根的“种子”。如今,在潞安化工的产业沃土中,它已开花结果。


明媚的夏季,在王庄煤矿北矸石山、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生产园区、五阳西湾斜井,一处处、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4年5月开始,潞安化工集团一期2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陆续并网,至同年7月中旬已全部并网发电。其中,日最高发电量达到16.26万kwh,一期项目到目前已累计发电3393万kwh。”集团新能源分公司负责人田冲介绍说,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潞安化工集团要求,加速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同时开展三期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力争“十五五”末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MW以上。

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开发的先进性能风电齿轮油和风电液压油等,已经同时在华电集团、华润集团、国能集团、大唐集团、华能集团进行风电齿轮油挂机,平均运行13000小时。

“太行‘云动’数据中心单相浸没冷却液可实现数据中心冷却形式的技术跃迁,电能利用效率降低,节能效果提升。”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研发专工王李杨说。目前,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已成为解决数据中心热管理挑战、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

长期以来,潞安化工集团致力于对瓦斯的综合治理,实现了瓦斯全浓度阶梯利用。截至目前,集团在所属矿井开发了一批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已建成投运27个,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88.45兆瓦,节约了可观的电费成本。

回望历程,潞安化工集团以“强煤优化育新”为笔,以创新实干为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画卷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征程再启,潞安化工将继续砥砺前行,向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能化企业集团目标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