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案例表明:政府出台多举措固然能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但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拯救所有企业,也不应拯救所有企业。只有那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企业,才有资格、有能力打破传统煤化工的束缚,接受现代煤化工的改造,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那些固步自封,没有创新、不思进取的企业,即便面对再好的市场环境,也只能兴盛一时,却无法长期昌盛。这一点,传统煤化工企业如此,对所有企业也是如此。
伴随着现代煤化工的日益崛起,传统煤化工却因工艺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大多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等原因备受冷落,甚至一度沦为政策打压和银行限贷的“重灾区”。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传统煤化工正悄然走出低谷。去年至今,大多数传统煤化工企业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些企业利润增长达数倍之多,俨然已经乌鸡变凤凰。那么,这些传统煤化工企业是如何翻身的?
近年利润大幅增长
“201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较之前每年4亿元左右的亏损大幅减少。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润7000万元。预计全年有望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实现利润1亿多元。”8月22日,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简称陕焦公司)董事长姚继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陕焦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传统煤化工企业,目前在陕西富平和黄陵拥有两套焦化装置,合计年产470万吨焦炭、5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7万吨合成氨、40万吨煤焦油,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焦化企业。前几年,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该公司出现连年巨额亏损。但现在,该公司已成功扭亏为盈。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类似陕焦公司这样成功翻身甚至持续大幅盈利的传统煤化工企业不在少数。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焦化龙头企业,拥有年产360万吨焦炭、34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30万吨煤焦油加工、10万吨粗苯精制以及尿素、硫酸铵等副产品,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38亿元,同比增长19.97%;实现净利润则由上年同期的-8.3亿元变为4422万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更录得主营业务收入26.71亿元和净利润19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6.28%和123.03%的佳绩。
作为生产化肥、甲醇的传统煤化工企业,2016年,鲁西集团虽然因旗下3家化肥厂退城进园一体化搬迁改造而使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5%和11.13%。但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2.88亿元和5.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5%和330.39%。8月16日,该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7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7.5亿~8.5亿元,比上年同期激增317.87%~373.59%。
1966年成立的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也见证了传统煤化工的起起落落。该公司最初合成氨产能只有5000吨/年,采用固定床间歇式块煤气化技术,是典型的小化肥企业。2009年、2015年,累计投资48亿元的两套大化肥装置建成投产后,灵谷公司合成氨、尿素产能飙升至100万吨/年和170万吨/年,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2016年,灵谷公司实现利润2.27亿元。这已经是该公司连续8年实现盈利。
另据记者了解,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黑猫焦化股份有限公司、陕煤化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等众多传统煤化工企业,近两年均取得了良好业绩。
其中,安徽皖维公司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43亿元,实现净利润1.1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21.49亿元和73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07%和19.36%;陕西北元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4.72亿元、利润10.18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59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新疆天业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97亿元,实现净利润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090%,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再度增长27.81%;华鲁恒升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01亿元,实现净利润8.76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4亿元,实现净利润5.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9%和11.33%……
中国氮肥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实现盈利。其中,1—4月,氮肥行业实现净利润71.8亿元,同比激增101.7亿元;中国焦化行业报告显示:继去年全行业实现盈利之后,今年上半年,焦化行业盈利状况得以持续,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改善。另外,煤头甲醇企业去年下半年以来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也实现了盈利。
改革成为最大推手
传统煤化工企业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与市场、环保等各方面的变化,促使企业观念更新密不可分。这是众多企业的共识。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盈利,一是国家遏制了煤焦钢产能扩张和过剩的势头,使得煤焦钢市场经过一轮激烈震荡后触底反弹,钢铁量增价涨,对焦炭需求量增加,推动价格上扬;二是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和环保投入的增加,为焦炭价格上涨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公司积极扩大原料采购渠道,实行菜单式采购,优化配煤比,降低入炉煤成本,加大了内部管理和产品销售力度。
“环保欠账多、技术工艺落后是大多数传统煤化工企业的短板。在环境要求日益严格、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补上这两个短板,传统煤化工企业才不会被淘汰,才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江苏灵谷公司董事长谈福元表示。
为此,灵谷公司2005年以来上马的两套大化肥装置,坚决摒弃了能耗高、污染重、原料受限的间歇式固定床煤气化工艺,改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四喷嘴对置式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配以先进的合成氨、空分、净化、尿素、自控技术组合,使装置整体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弥补了技术短板。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灵谷公司还持续加大了环保投入。仅最近3年,灵谷公司的环保投入就超过3亿元,环保设施每年运行费用达4000万元。为确保万无一失,对于重点环保设施,灵谷公司甚至实行了双备份,这在化肥行业是十分罕见的。补齐了技术和环保短板的灵谷公司,再无后顾之忧,区位优势凸显,业绩连年稳步攀升。
陕焦公司董事长姚继峰向记者介绍,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此前,公司吨焦亏损一二百元。为减少亏损,企业只能对焦炭装置限产,导致焦炉煤气产量减少,配套的甲醇、合成氨装置无法满负荷率生产,综合能耗与成本大幅攀升,最终导致焦炭、甲醇、合成氨三大主要产品全部亏损。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后,在市场、政府、政策、金融等多方合力作用下,原本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焦炭行业的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市场供需趋于平衡,焦炭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陕焦公司一级冶金焦毛利润超过200元/吨。焦炭盈利且销售顺畅后,企业便卯足劲生产焦炭,装置负荷率稳定在105%以上的水平,既降低了焦炭自身综合能耗和成本,还增加了焦炉煤气产量,推动甲醇、合成氨装置长满优运行,综合成本下降、利润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被企业老总们津津乐道的政府去产能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近几年不仅密集发布,而且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2月发布的《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除对新建项目提出明确的技术、规模、能耗、环保要求外,还明确“2015年底以前,依法淘汰能耗、环保、安全达不到标准的电石生产装置”。仅2014年,全国就淘汰落后电石产能194万吨,“十三五”期间,还将有200万吨落后电产能被取缔。
焦化行业的境况与电石行业相似,且效果更加显明。2014年3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发布,对新改扩焦化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节能环保指标,以及区域布局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焦化产能4200万吨。根据2016年1月发布的《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关闭所有碳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焦炉,淘汰落后焦化产能5000万吨。
2014年8月《合成氨企业环境守法导则》发布。这一政策的实施,基本淘汰了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工艺技术落后的小化肥企业。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尿素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2016年9月2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做好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对钢铁、煤炭、尿素、电石、磷肥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一律不再受理用地审批。
2016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煤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3~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在政策的强大压力和推动下,2016年,我国淘汰煤炭产能1.5亿吨;2017年还将淘汰1.5亿吨。算上2014年和2015年分别淘汰的1.1亿吨和9000余万吨煤炭产能,短短4年时间,我国就将淘汰煤炭产能5亿吨……
“上述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我国煤炭、电石、焦化、合成氨、尿素、甲醇、聚氯乙烯等行业产能扩张的势头,加速了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极大地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避免了无序竞争,使相关产品价格重新回归合理价格区间。同时,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能效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相关企业提质增效、扭亏为盈甚至持续大幅盈利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表示。
新技术形成新动力
如果说,去产能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是对所有企业的一项普惠制度,那么,创新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企业持续辉煌的不二法则。
以鲁西集团为例。虽然该企业最初主要生产合成氨、尿素、甲醇、复合肥等低附加值煤化工产品,与绝大多数传统煤化工企业并无二致。但近几年来,该公司抓住退城进园搬迁的有利时机,规划并建设了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多条较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使主打产品由化肥、烧碱、甲醇扩大到甲烷氯化物、甲酸钠、甲酸、己内酰胺、聚碳酸酯、尼龙6、正丁醇、辛醇等精细化学品,不仅摆脱了单一产品的约束与风险,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平和企业盈利能力,使公司很快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业绩稳健增长。
山东华鲁恒升堪称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该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67年的德州化肥厂,属于小化肥。但自1996年改制后,该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3次跨越。一是采用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替代传统固定床间歇式块煤气化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套采用自有技术的大化肥装置,摘掉了小化肥的帽子;二是依托先进气化岛,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头多尾柔性调节的煤化工工艺模式,在生产合成氨、尿素、甲醇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甲胺、甲醛、二甲基甲酰胺、醋酸、己二酸装置负荷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巧妙地将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对接耦合,实现了产品多元化、精细化、差异化,做到了能源与资源梯级综合利用。
陕焦公司董事长姚继峰向记者透露,陕焦公司正在筹备两项重大技改项目。一是焦炉煤气“弃化保电”。前几年,由于看好甲醇等化工产品市场前景,陕焦公司建成了50万吨/年甲醇装置。但实际上,国内甲醇产能已严重过剩。按1立方米焦炉煤气生产0.38吨甲醇和甲醇出厂价2200元/吨计算(这是也近两年当地较高的价格),1立方米焦炉煤气生产甲醇的产值不过0.84元。但若用其通过燃气轮机发电,则1立方米焦炉煤气可发电2千瓦,产值超过0.9元。加之发电装置设备少、流程短,产生的利润远高于甲醇。因此,陕焦公司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新增气化炉并利用现成的公用工程,为现有甲醇装置生产合成气,置换出优质的焦炉煤气用于发电。初步核算,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本增利近亿元。二是甲醇扩能改造和甲苯(苯)甲醇制对二甲苯项目,即通过新建水煤浆气化装置生产合成气,在置换出优质焦炉煤气发电的同时,将陕西富平县原有的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产能扩大到55万~60万吨,与40万吨/年煤焦油中提取的甲苯(苯)反应,生产对二甲苯等高附加值产品。“上述项目实施后,不仅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有较大提升,还因焦化废水制备了水煤浆、实现了废水资源化利用,大幅缓解了企业环保压力、减少了环保成本,使企业彻底摆脱了环境制约,并从此走上良好发展轨道。”姚继峰说。
安徽皖维公司的发展经历更能体现创新在企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性。这个1996年由电石、水泥、热电等几个小厂整合而成的股份制企业,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围绕煤化工产业链不断繁衍,已经成为国内醋酸乙烯、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酸缩丁醛龙头企业。其聚乙烯醇产销量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 30%;自主开发的高强高模聚乙烯醇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5%,国内市场占率达80%;自主开发的聚乙烯醇缩丁醛产品质量达到了汽车级胶片的理化标准,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公开资料显示:近5年,皖维公司每年都能推出2~3个新产品,这些新产品也不一例外地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发长点。
作为老牌传统煤化工企业,新疆天业公司继在国内率先建成20万吨/年1,4-丁二醇项目之后,又开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之先河,建成25万吨/年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同时,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等离子体煤制乙炔技术,建成了20万吨/年特种聚氯乙烯树脂和600万亩节水器材生产线,成功打造了煤-电-电石-水泥-氯碱-节水灌溉器材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以氯碱化工为基础、以煤化工联产为延伸、以碳一化学品及农业节水器材为方向的产业链长、产品关联度高、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样板企业。
不抛“传统”无“现代”
但并非所有传统煤化工企业都能摒弃“传统”,跻身“现代”。
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陕西渭化集团,一期项目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后来虽然增加了年产60万吨甲醇、11万吨二甲醚生产能力,但由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一头多尾的格局始终没有形成。加之设备老化、工艺技术不再先进,又无新的产品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导致该公司近几年经营业绩逐渐下滑,今年上半年还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亏损。
广西柳州化工股份公司的境遇更遭。公开资料显示:这个主要生产尿素、硝铵、双氧水、保险粉的华南地区最大煤化工企业,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0.76亿元和-8.1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1.03%和68.11%。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继续亏损8792万元,企业负债率高达103.14%,已经明显资不抵债。由于连续2年亏损,公司股票已经被中国证券会实施特别处理。
以生产销售电石、甲醇、粗苯、1,4-丁二醇为主营业务的山西三维公司同样没有争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红利。公开资料显示:继2015年、2016年亏损5.05亿元和6.75亿元之后,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再度亏损2.38亿元,正在破产的边缘苦苦挣扎。
“太多的案例表明:政府出台多举措固然能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但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拯救所有企业,也不应拯救所有企业。只有那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企业,才有资格、有能力打破传统煤化工的束缚,接受现代煤化工的改造,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那些固步自封,没有创新、不思进取的企业,即便面对再好的市场环境,也只能兴盛一时,却无法长期昌盛。这一点,传统煤化工企业如此,对所有企业也是如此。”一家传统煤化工企业老总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