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山东煤制甲醇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2188次 更新时间:2018-02-01
2017年是山东甲醇产能的集中投放期,合计产能约在360万吨/年,占到全国新增甲醇产能的七成以上。除上半年投产的新能凤凰20万吨/年、明水大化60万吨/年等装置外,四季度还将有鲁西化工80万吨/年、瑞星化工100万吨/年装置投运。

      

那么,为何山东企业如此青睐甲醇,众多企业上马甲醇的底气何在? 

      

成本底气:小氮肥改造有基础

      

据了解,今年山东新增甲醇产能多数来自原来出身小氮肥、目前多元发展的煤化工企业,所用技术也都是新型洁净煤气化技术。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介绍说,合成氨与甲醇工业以其相同或相近的制气、净化、合成方法,被视为“孪生姊妹”,所以氮肥企业早期探索肥化联产路径时也多选择联产甲醇。近几年,随着纯氧加压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即第二代洁净煤气化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完善,为煤的高效、洁净利用及装置大型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来自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山东氮肥企业已建成新型洁净煤气化装置25台(套),其中水煤浆纯氧气化装置20套、干煤粉纯氧气化装置5套。这些装置年甲醇生产能力182万吨,占甲醇产能的44.4%,占实际产量的52.8%。目前,该省还有10套干煤粉加压气化装置正在建设之中,其中,瑞星集团选用的是当前最大的单炉日处理3000吨煤的航天炉。

       

产业底气:链式延伸空间广阔

      

甲醇下游深加工领域非常广阔。山东省氮肥企业以洁净煤气化技术为龙头,实施化肥相关产品多元化,从“十二五”以来,已陆续建成甲醇产能410万吨/年。而由甲醇衍生出来的碳一深加工领域更为广阔,目前该省氮肥企业已形成年产47万吨DMF、95万吨醋酸、30万吨烯烃的能力。其中,醋酸、甲胺和DMF等产能则主要集中在华鲁恒升、兖矿鲁南化工、鲁西化工等企业,而甲醇制烯烃主要集中在阳煤恒通化工,所用甲醇基本依靠自产。

      

杨春升介绍说,去年山东氮肥企业实现利润18.9亿元,今年1~9月实现利润33.2亿元,主要来自非化肥产品。

      

如鲁西化工正在建设的80万吨/年甲醇将配套30万吨/年MTO装置,为其25万吨/丁辛醇装置提供丙烯。“通过这条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公司一体化优势更加明显。”鲁西化工集团总经理焦延滨表示。

       

市场底气:下游需求增长强劲

      

近几年山东甲醇制烯烃发展迅速,目前共有10多家企业建有甲醇制烯烃装置,合计产能230万吨/年。尽管当前部分中小装置处于停产阶段,但年需求甲醇也在300万吨以上。目前,联泓神达化工正在对DMTO装置扩能改造,计划将产能提升至130万吨/年,受此影响,该领域的甲醇需求占比将继续提升。

    

此外,山东数量众多的地炼企业对甲醇的需求逐年增长。在全省已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25家企业中,多数通过改造或升级汽柴油加氢、连续重整等装置,实现了油品升级。这其中,就有不下10家企业配套建设了甲醇制氢装置。据统计,仅近两年已建成和在建的甲醇制氢装置,总制氢规模就达到321500Nm3/h,甲醇需求将达136万吨/年,而这些需求主要通过外购获得。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煤为原料制备芳烃受到业内愈来愈多的关注,在煤制甲醇、甲醇芳构化和芳烃分离转化三大环节中,目前的关键技术难点是甲醇芳构化,一旦甲醇制芳烃实现产业化,将打通煤制芳烃产业链,对甲醇市场形成重大利好。

    

据了解,目前山东甲醇市场分为鲁南和鲁北两个市场。其中,鲁北市场主要由明水大化、联盟化工、平原化工和金能科技等企业供给,日均供应量在4000吨左右,需求端主要是由炼厂的MTBE、加氢需求,还有当地的甲烷氯化物、有机硅等产业构成。鲁南市场主要由兖矿、新能凤凰、荣信焦化、盛隆煤焦化和恒昌化工等企业供给,日均供应量在7000吨左右。需求端主要由联泓神达化工和阳煤恒通化工的MTO,甲醛和二甲醚等构成。

      

而今年新增产能中,新能凤凰、明水大化、瑞星集团的装置将全部外销,而华鲁恒升、鲁西化工后期则有配套下游项目跟进,预计会有3~5月不等的外销期。

     

但伴随新建装置的陆续投放市场,本地供应激增,也对鲁北、鲁中一带甲醇价格带来冲击。数据显示,9月30日,东营甲醇商谈价为2850元~2880元/吨,至10月17日已下滑至2630元~2650元/吨,期间降幅达到7.8%。

    

山东作为我国甲醇主要生产及消费地之一,该地区甲醇货物流通的多元化特征尤为明显,内蒙、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大量货物流入山东。如果几个在建装置全部投产,山东市场日均产能将增加6000多吨,届时将形成溢出效应,必须向外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