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我国能源格局中,新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国家对能源化工产业的战略需求相互契合,使得新疆煤化工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上演着一场产业与地区之间的“双向奔赴”。这种双向奔赴不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化工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影响。
—— 煤炭资源丰富
新疆煤炭资源总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40%,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哈密市是煤炭资源富集区,预测资源量5708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量的12.5%,居全疆第一位,特别是三塘湖、淖毛湖矿区的煤炭含油率达10%以上,最高可达16.3%,是世界罕见的富油煤资源,也是煤制油气、发展煤化工的理想原料。
—— 政策大力支持
自治区高度重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培育发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构建以准东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吐哈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为主,以伊犁煤电煤化工基地、准北煤炭煤电基地为“两翼”,以环塔里木煤电煤化工产业带为环线的“两主两翼一环”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 成本优势明显
新疆煤炭坑口价低于全国均值,且通过发展煤化工,可将本地低价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降低煤炭外运成本。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能为煤化工产业提供相对低价的绿电,如用于绿氢生产,可降低煤化工生产成本和碳排放强度。
—— 产业发展空间大
新疆地域辽阔,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为煤化工项目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而且,随着新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煤化工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为产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
☑ 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以哈密市为例,截至2023年,哈密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累计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每年煤炭转化量达3070万吨,产值超4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2万人。全疆范围内,2023年全区实现煤炭产量4.59亿吨,为煤化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产业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
——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在哈密伊吾工业园区淖毛湖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众多项目纷纷落地投产。如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以淖毛湖“富油煤”为原料,年产120万吨甲醇、7亿立方米LNG的项目;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焦炉煤气为燃料的2×135兆瓦亚临界超高温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新疆宣东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50亿元建设的煤、电、油、气、化、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产业项目也在推进中。
—— 产业链逐步延伸
新疆煤化工产业已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例如,新疆心连心公司形成了煤炭到合成氨到尿素到三聚氰胺的产业链路径,还投资建设年产六万吨的聚甲醛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 推动经济增长
煤化工产业作为新疆“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通过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和产品生产销售,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如哈密市规划至“十四五”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的转化量将达到1亿吨以上,形成千亿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项目建设阶段到生产运营阶段,煤化工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哈密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直接带动就业1.2万人,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将持续增加,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外地专业人才的流入。
—— 促进产业升级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新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促进了煤炭开采、电力供应等上游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料,衍生出了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助于将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如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不仅满足了新疆本地的能源需求,也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补充,增强了国家的能源保障能力。
☑ 企业在新疆发展煤化工的举措与成果
众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例如新疆众友浦汇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级的煤基甲醇——醋酸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工业示范装置,实现了国内MMA产品生产从完全依靠石油原料到使用煤基原料的转变,该装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并在国内首次应用。
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哈密伊吾工业园区淖毛湖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企业将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如焦炉煤气用于发电、制乙二醇,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油田驱油剂,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 产业协同发展推进
企业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比如新疆中和合众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百万吨的煤制醋酸及下游产品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将带动中下游一批精细化工企业入驻,形成从煤炭到煤化工产品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新疆煤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水资源短缺
煤化工产业是高耗水产业,新疆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些煤化工产业集中的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化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 生态环境压力大
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新疆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难度较大,因此煤化工产业面临着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 产品外运压力大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距离内地主要消费市场较远,虽然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煤化工产品外运仍然面临着运输成本高、运输能力有限等问题。例如,疆煤外运铁路运力缺口曾达到1.2亿吨,这成为制约新疆煤化工发展的瓶颈之一。
—— 技术人才短缺
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新疆地处偏远,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煤化工产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发展。
● 应对策略
—— 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应加大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对煤化工企业的用水进行严格监管和配额管理,引导企业节约用水。
——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企业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先进的污染治理设施,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政府应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依法进行整治,确保煤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煤化工产品的外运能力。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例如,广汇能源投资80亿自建物流通道,为企业产品外运提供了保障。
——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煤化工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加强与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新疆煤化工产业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内地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新疆从事煤化工产业工作,提高产业的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
☑ 新疆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对能源安全和化工产业升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新疆自身在资源、政策等方面优势的持续发挥,新疆煤化工产业未来前景广阔。
从产业规模来看,预计到“十四五”末,哈密等地区的煤化工产业将实现煤炭分级分质梯级综合利用规模大幅提升,煤基化学品、煤基新材料、煤制油、煤制气等产品产量也将显著增加,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为新疆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化,新疆煤化工产业将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减排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从产业链延伸角度看,新疆煤化工产业将以现有产品为基础,不断向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领域延伸,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特种塑料、高性能纤维、电子化学品等,满足国内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将提升新疆在全国化工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新疆煤化工产业有望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合作,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新疆煤化工产业与新疆地区之间的双向奔赴,正不断书写着产业发展和地区繁荣的新篇章,未来也必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化工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