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千吨级煤气化渣铝硅分质制备高模数水玻璃多联产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由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担任主任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表示,该技术可综合解决煤气化渣现有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率低、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支撑破解煤气化过程固废处置的难题,有望成为替代性创新技术,对于支撑大型煤化工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过程所李会泉研究员介绍,煤气化渣年排放量超5000万吨,存在毒害组分和杂质含量高、反应活性低、综合利用难等利用难题,西北大型能源基地综合利用率不到10%,全国累计堆存数亿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气复合污染,其大规模高值利用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科院过程所绿色过程与循环经济技术团队基于多年煤基固废高质利用研究积累,于2016年开展煤气化渣规模化高质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在气化渣机械化学协同活化耦合除杂、活化液脱铁解毒制备聚合氯化铝(PAC)、稀碱体系寡聚体结构调控制备高模数水玻璃等方面获得突破。
随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千吨级中试试验,制备出高模数低杂质水玻璃产品,实现了大宗化工品高模数水玻璃的全湿法绿色低碳制备,气化渣综合利用率高于95%,二氧化碳减排50%以上。
项目团队还编制形成了2000吨/年气化炉气化粗渣(湿基计)规模化高值利用工程应用解决方案,可支撑20万吨/年气化粗渣规模化高值利用工程示范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参编并发布团体标准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