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2023全球绿氢产业大会”上,中石化石科院首席专家荣峻峰表示,中国石化将氢能纳入发展最高优先级,目标就是对氢能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这不是中石化第一次高调提出氢能目标。今年4月,中石化就已对外宣布,其旗下的加油站将转型,融合加油、充电和加氢于一体。
早在2021年时任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之高层论坛”上表示,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中国石化制定了油、气、氢、电、风等能源发展计划,全面参与充电、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发展氢能源。
中石化发展氢能优势明显
张玉卓介绍说,中国石化具有丰富的氢气生产和应用经验,目前年氢气产量350万吨,氢气提纯、储存、运输技术成熟,并且已经应用于工业项目;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具有布局加氢站的先天优势;在氢能输送和燃料电池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目前已打通氢气制备提纯、储存运输、终端加注全产业链。
依托现有炼化企业的富产氢气资源,目前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建成9000公斤/天的高纯氢供应能力,正在布局可再生能源制绿氢;已建成42公里“巴陵-长岭”氢气管道,平稳运营6年;已建成10座油氢混合加氢站,有9座已正式实现氢能加注,还有1座将很快实现。下一步,中国石化将把从烃到氢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最高优先级,大力推进氢能业务。
第一,围绕氢能发展推进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布局应适度超前,特别是要抓好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
在氢能供应方面,中国石化将在现有的炼化、煤化工制氢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氢气生产利用规模,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制氢,并积极利用边际核电、可再生能源弃电、电网谷电等制氢。在氢能加注设施领域,未来几年,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以码头港口、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氢走廊为依托,大规模布局建设加氢站,满足氢燃料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的氢气需求,助力形成氢电互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
第二,围绕氢能发展推进全面创新。
第三,围绕氢能发展推进全方位合作。
中国石化战略性投资氢燃料电池公司,与国际国内同行积极开展合资合作。
中石化通过设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参股企业等方式深入布局全产业链。从以下投资方向所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1)中石化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资源优势,正着力将氢能装备领域纳入业务体系;2)中石化已开始涉足氢能汽车的终端运营,打造氢能汽车的运营体系。
存在问题
当前氢能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核心技术、关键材料方面,亟待进一步突破。商业模式方面绿氢目前成本比较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尚未形成盈利模式。政策环境方面,氢能发展的政策尚待进一步细化、加强,加氢站规划、立项、审批、运营、监管等制度还有待健全,稳定的政策支持尚需落地。
面对以上问题,尤其是再交通领域,中石化一直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进行绿色能源转型。再发展氢能的同时制定了发展充电业务的明晰规划。中石化提出2023年计划投入约4亿元招标充电桩设备,将到2025年建成5000座充电站。(中国计划到2025年,充换电站数量要达到1.2万个,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直接市场规模达到1240亿元)中石化2021年以来,与蔚来、奥动新能源、玖行、伯坦等多家企业合作,布局快充、超充、换电等业务。现已拥有2200座充换电站,数目远超加氢站。
氢能每公斤的热值看似很高,但对应的体积庞大,因此再交通领域目前应用局限在重卡等大型车方面,同时氢能由于分子体积太小,泄漏概率为天然气的6倍,储运时难度很高。也基于此,加氢站的增设速度,与充电站相比而言较慢。同时由于一定体积的氢燃料供能有限,不少氢燃料重卡还配有充电口、电池,以保证车辆续航里程。氢燃料车数量不到万辆(2022年数据)。
综上,未来氢能与电能将成为互补模式,在无法深度电气化的领域例如化工、冶金、重载超长途运输、超大容量跨季度储能、民用等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电解制氢技术的进步,氢电间灵活的转换或许会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