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能源届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
1月25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议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引发了热议。
并且该报告还发布了一项利好中国能源界的大事:正在筹建“中国能源大学”。
纵观山东省区域内的能源类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都成了此次筹建能源大学的热门。
石油大学成最大热门
关于“中国能源大学”将由谁筹建问题,引发了诸多猜测,有消息认为,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三所高校合并,改为中国能源大学。
也有消息认为,将由山东科技大学整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能源大学。
而根据此前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合成立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的组建经验来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山东省为数不多的教育部直属的能源类大学,凭借着在石油石化方面的多年积累,和担得起“国字号”的实力,成为此次筹建“中国能源大学”的热门。
另外,从石油大学一系列的动作中,也可以看出积极发展新能源学科,已成为该校发展的重点。
早在去年11月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就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11位新能源领域的一流专家,召开新能源学科发展研讨会,谋划新能源学科的发展。
而在石油大学官网的主页面上,一则长期招聘新能源院长的公告,更是表明了学校对新能源发展的重视。
除此之外,根据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青岛50余项重大事项被纳入国家战略,其中就包含“加快能源类高层次人才培养”。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坐落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肩负起培养能源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
总之,多种迹象表明,不论此次“中国能源大学”是否由中国石油大学筹建,都或将与该校相关。
石油行业开始向综合化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我国能源类高校不仅在门类上划分的比较精细,而且还分布于多个不同区域。
此次 “中国能源大学”的筹建则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我国能源类大学将迎来综合性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一种能源。
这一点,不仅局限于能源高校的走向,从我国石油公司的多方布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例如,中石油多次表示,将在未来大力发展可燃冰,并在2017年年末,与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政府《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
中石化新星能源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在雄安等地区部署地热能、光伏太阳能的开发。除此之外,其旗下的中原油田也参与到了地热能、光伏太阳能、风能的开发中来。
中海油也曾成立新能源公司,负责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于2012年实现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国内石油公司,一些国际石油巨头走向综合化的态势更为明显。
在确保石油产业占据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多家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抢占新能源这块巨大蛋糕,力图从单一的石油公司转变成一个从事石油、新能源的综合性发展公司。
例如,在2018年1月15日,壳牌和美国太阳能公司Silicon Ranch公司签署协议,斥资2.17亿美元,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其实,早在2016年,壳牌就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投资,而其CEO范伯登甚至在2018年年初表示,壳牌将在2020年以前,向清洁能源领域投资10~20亿美元。
除此之外,英国石油巨头,BP在新能源方面也有大动作,2017年12月15日,BP斥2亿美元巨资买入欧洲最大太阳能开发公司Lightsource43%的股权。另外,BP还投资了风电、生物燃料等多个新能源项目。
而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公司,也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太阳能项目,并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5.5亿欧元。
由此可见,能源跨界早已成业内的一种常规现象,在未来,石油公司或将有望改称为能源公司。
虽然,目前我国石油公司对新能源的投资还没有达到国外石油巨头的规模,但随着国内大环境的改变,再加上石油公司深耕石油行业多年,在能源开发上的优良基因,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能源企业的距离或许已经不远了。
届时,不论是石油人还是石油大学毕业生都不用担心被新能源抢走饭碗了,因为不论是石油还是新能源都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