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鲁西化工突发人事地震——董事长王力刚闪电辞职,中化系安全专家陈碧锋火线接任。这是继2024年2月原董事长张金成卸任后,这家化工巨头两年内第二次更换掌舵人。王力刚在任期间身兼中国中化副总经理要职,其突然离任引发市场对央企混改战略调整的猜想。值得关注的是,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步易主,标志着公司决策层全面洗牌。
在频繁的人事动荡中,鲁西化工却交出了净利润同比暴涨162%的惊人成绩单。2024年公司预计净利润达21.5亿元,其增长密码藏在三座超级工厂:
尼龙6项目:投资33亿元的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一期工程投产,打破国外高端工程塑料垄断;
有机硅霸主: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2025年3月投产,生产成本比行业低15%;
双氧水布局:60万吨/年双氧水装置建成,抢占半导体清洗剂高端市场。
这些项目推动公司新材料营收占比突破45%,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
光鲜业绩背后暗藏隐痛——2024年"5·1"重大爆炸事故留下深远影响。这场事故不仅导致208万元行政处罚,更直接叫停了原定的鲁西集团吸收合并计划。该合并本可创造千亿级化工航母,却因安全批文失效搁浅。事故暴露出快速扩张中的管理漏洞:2024年前三季度安全投入仅占营收0.3%,远低于化工行业0.8%的平均水平。
四、安全专家掌舵:中化系空降兵的三大改革猜想
新任董事长陈碧锋的履历透露出战略转向信号。这位中化集团前安全总监的改革组合拳可能包括:
安全再造:将中化HSE管理体系全面导入,目标3年内事故率下降70%;
产能优化:关停10万吨传统化肥产能,聚焦己内酰胺、聚碳酸酯等五大新材料;
混改深化:借力中化全球销售网络,推动有机硅出口占比从15%提升至40%。
其首项重大决策或是重启吸收合并,但需先修复监管信任。
人事地震不止于董事长更替。2025年1月以来,总经理助理姜吉涛、董事庞小琳等核心成员相继转岗子公司。这背后暗藏资本运作:
中化鲁西工程公司:姜吉涛掌舵的装备制造子公司正筹备科创板分拆上市;
新材料研究院:原技术团队重组为独立研发实体,拟引入战投实行员工持股;
海外基地布局:越南20万吨/年甲酸项目进入选址阶段,东南亚市场成新战场。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鲁西化工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消化40万吨新增产能,又要偿还安全治理的历史欠账。陈碧锋的到任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化集团正将这家地方国企深度纳入国家新材料战略布局。随着泉州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宁波舟山基地的联动效应显现,这场安全与速度的博弈,或将重塑中国高端化工材料的全球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