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三五”细颗粒物(PM2.5)防控取得明显进展之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又开辟了新的战场:臭氧治理。这也将是“十四五”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而主攻目标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
“VOCs是形成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实施VOCs治理攻坚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补齐大气污染治理短板,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11月3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杨朝飞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VOCs治理攻坚现场表示,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VOCs的排放限值越来越严格,及时更新和完善行业VOCs污染排放标准和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各地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年均浓度为148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上升21%;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2%,仅次于PM2.5(占45%)。
VOCs主要存在于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中。相对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我国VOCs管理基础薄弱,已成为大气环境管理的短板。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是VOCs重点排放源。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仅油品存储和销售环节VOCs排放量就高达50万吨左右。此外,大部分VOCs易燃易爆,部分属于有毒有害物质,还有一部分属于恶臭物质,群众举报投诉较多。
除此之外,环境部门的调查还发现,我国VOCs治理市场行业准入门槛低,低价竞争现象频现,导致应付治理、无效治理等乱象,扰乱了市场秩序。
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VOCs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普遍偏低,大量废气局部收集装置形同虚设。一些地区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等VOCs治理的低效技术应用达到80%以上;一些企业末端治理采用吸附、吸收工艺,长期不更换吸附材料和吸收剂。有些企业采用燃烧、冷凝的VOCs治理技术,运行温度等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治理设施建而不用。
201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等文件,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立健全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VOCs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VOCs排放量下降10%的目标任务。
VOCs治理已在多个地方开展探索并取得成效。
江西省选择44家VOCs典型企业、16个重点VOCs治理园区等作为省控重点,按照时序要求有重点、分步骤试点推进VOCs治理;河北省对9000多家涉VOCs无组织排放企业开展执法检查,督促并指导3494家企业进行无组织排放整改。
在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已经成立了“VOCs治理攻坚办”。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董介中称,VOCs治理是鄂尔多斯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也是“十四五”环境监管的重点。但目前技术支撑、管理经验等不足。
11月3日,鄂尔多斯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战略合作框架签约仪式。鄂尔多斯正在打造全国煤化工重点城市臭氧治理的标杆,希望能探索出VOCs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提供借鉴。,鄂尔多斯煤化工、焦化行业有进一步消减VOCs的空间,当前尤其应重视罐区、装卸车VOCs的深度治理。
近年来,我国VOCs治理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集中度将不断提升,VOCs治理市场规模大幅扩容。2020年将达到1400亿元至1500亿元。未来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
VOCs在线近日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烟气除尘、烟气脱硫、烟气脱硝和VOCs治理市场是依次暴发的关系,而VOCs治理的市场周期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