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作为高碳产业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能扩张正在受限,新增项目审核难度也大幅增加。
在近日举行的2021第七届中国(曲阜)新型煤化工国际研讨会暨煤化工产业低碳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记者从多家企业处获悉,项目取得用能、环境指标的难度不断加大,减碳已成为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专家直言,产业大幅新增产能的政策窗口期已过,将迎来巨大洗牌和颠覆。在此基础上,优化存量、节能减排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保障能源安全潜力巨大
多位与会者表示,基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虽在下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兜底保障作用不会改变。与此同时,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在近年迎来较大发展。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已建成8套煤制油、4套煤制天然气、32套煤(甲醇)制烯烃、24套煤制乙二醇示范及产业化推广项目,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靳国忠表示,未来,仍有需要继续稳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不仅可缓解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撑,还可实现我国能源化学品生产的多元化,拓展石油化工原料的来源,提升我国对国际油气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同时,弥补石油化工的不足及其结构性缺陷,推进化工行业形成更合理的工业结构。从现代煤化工对能源安全,对我国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碳项目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已关闭
那么,煤化工能否还有最后的发展窗口期?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祚云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煤化工发展以高碳排形式发展的窗口期已经关闭,新布点和大规模布局的可能性非常小。对于已布局、已批复的项目,进行能耗控制、节能减排、优化存量是主要任务,同时应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能性。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两高”发展规模,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基于此,国家开始加快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化工产业会迎来大的洗牌和颠覆,正在建设、准备建设的,包括已建成装置都会受到影响,甚至面临无法运行的可能。” 兖矿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毅对记者表示,现在,煤化工领域内再上项目难度很大,政策非常严格,能评报告审批通过率较低。
强化理念,实现源头减碳、过程降碳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指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煤化工产业应强化减碳发展理念。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原副院长白颐建议,为避免产业规模无序扩张,及时引导企业实施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加强能源管理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实施原料、燃料替代,控制高碳资源增量、提高低碳资源应用比例。“如煤和天然气并用、天然气生产高价值化工产品、进口馏分油和低碳烃作为深加工原料等,进一步实现源头减碳、过程降碳。”
何祚云表示,可稳步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备绿电,替代燃煤发电;不断改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加强煤炭洗选、原料煤提质,提高气化能效;对工艺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加强低温余热综合利用,深化能效对标,对标历史最好和行业最优水平。
除了产业自身的控制与转型,氢能对煤化工产业的减排作用也不容小觑。涂建军认为,氢能是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长远来看,绿氢应用具有一定潜力。
“以氢为纽带,通过非化石能源制绿氢、绿氢与现代煤化工及CO2耦合等创新技术,大幅降低现代煤化工碳排放,达到低碳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氢能全产业链的综合示范。”靳国忠认为,仅依靠煤化工系统自身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实现低碳清洁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应将现代煤化工放在能源系统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打破各能源种类和行业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推动各能源系统间资源优势“合并”,解决现代煤化工低碳清洁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