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制甲醇项目获备案。
项目单位:中船风电(通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制甲醇项目;
建设地点:通辽市-科尔沁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木里图园区;
总投资:285300万元;
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24/06至2026/06;
建设规模及内容:安装72000Nm3/h电解水制氢和纯化系统,安装生物质气化装备,以及年产约18万吨甲醇合成装置,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以及辅助配套设施。
此前根据报道,2023年2月,中船风电签约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氨一体化项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约定,中船风电公司将在通辽“十四五”期间有序落实投资计划,助力通辽打造蒙东氢能装备制造、高端铸造及氢能制储运用科研示范基地。
8月,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制氨项目获备案。
根据备案信息,该项目总投资215470万,制氢制氨工厂选址在科尔沁区木里图工业园区化工聚集区,风电场规划总容量50万千瓦,制氢工厂配置36套2000Nm3/h碱性电解槽设备、气液分离及纯化装置、压缩空气、冷却水等附属系统,年制氢量约2.26万吨,全部用于制氨,年产12.83万吨合成绿氨装置、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及辅助配套设施。
资料显示,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风电”)是一家专业化风电投资开发运营公司。依托集团公司风电全产业链资源,打造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风场运维团队以及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中船101”和海上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力量,先后开发建设了新疆三塘湖、景峡、木垒和内蒙古黄旗、白旗以及山西寿阳、大连庄河等一批陆上、海上风场,累计开发投资风场装机容量近300万千瓦。
2023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目录》在新能源鼓励类产业的发电互补技术与应用领域,增加了“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为我国氢能产业的落地应用与市场普及打开了新思路。
事实上,绿色甲醇开辟了氢能大规模安全应用新赛道,氢醇成为氢能落地应用的有效载体。
由于氢气的易泄露、易燃易爆特性,氢气在储、运、加、用环节均面临高成本、高危险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氢能应用难以大范围推广普及。从“储运”环节来看,电解水制氢的主要成本为用电成本,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是降低发电成本的关键途径,但受限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制氢端与用氢端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和空间错位性。而由于氢气储运的管道输运网络尚未建立,且短时间难以完成;而氢的低温液化存储或高压压缩存储均具有较高难度与成本,制氢端与用氢端之间的高储运成本是用氢成本高的重要原因。绿色甲醇具备常温常压储运的优势,可以作为氢能的稳态载体,从制氢端安全、高效、低成本运送到用氢端,大幅降低储运成本。从“加用”环节来看,氢气的易泄露、易燃以及大范围爆炸浓度,导致其在城市内的加、用环节均具备较大危险性;同时,由于技术因素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建设与制造成本较高,导致消费端使用成本偏高。绿色甲醇加注与使用与当前加油站及燃油汽车体系相近,改造成本与技术难度更低,通过绿色甲醇重整制氢等方式,可大幅提升氢能的落地应用及安全性,为城市内氢能储存、加注以及氢燃料汽车用氢提供更为安全、加注便捷的氢源,用氢不见氢,实现氢能安全、高效、低成本应用。
此外,绿色氢醇可“有效固碳”,提升“碳中和”的落地性与经济性。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在产生大量碳排放的电力行业以及水泥、钢铁等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但前端的碳捕捉环节成本高,而后端的碳封存环节不具备经济效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环节仍普遍存在规模小、不成熟等挑战,限制着我国CCUS的发展。绿色甲醇具备较高的二氧化碳消纳能力,每吨绿色甲醇可转化1.375吨二氧化碳,以化工行业为例,我国每年约有8000万吨甲醇产能,若大规模推广绿色甲醇,可直接消纳1.1亿吨级二氧化碳,间接消纳二氧化碳2.4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增加2.7亿立方米的森林积蓄量。同时,绿色甲醇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替代煤炭燃烧发电、替代汽柴油作为交通工具燃料、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工业供热燃料等,随着绿色甲醇应用场景拓展,二氧化碳消纳能力将呈现指数级攀升。另外,与化石能源相比,绿色甲醇燃烧不会产生额外新增的二氧化碳,用碳但不增碳,推动碳捕捉与碳利用形成闭环。
绿色甲醇合成技术有助于破解氢能“制储运加”各环节难题,为氢能源安全高效运用提供了落地路径,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有望推动全球加速由低碳化向零碳化、负碳化迈进。